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
他为父亲高兴,也为生命的流逝有些许的感伤。
他说古人能顺遂性情,出离红尘,把名利抛开,过淡泊闲适的生活是有原因的,他羡慕这样的生活,也让古稀之年的父亲,不要再操心家族琐事,若能在游乐中颐养天年,真是太庆幸了。
山林清幽,悦目娱心,少尘世之纷扰,扑鼻无浊气,入耳无噪音,父亲此刻的生活,正是王阳明所向往的。
阳明一生喜山水之乐,带学生外出时也常讲“孔颜之乐”
,他曾说“乐”
是圣学的本体,也反复强调“常快乐是真功夫”
。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大脑中的快乐中枢是上各种瘾的根本原因,这从科学上辅证了把“乐”
当作圣学本体是有人性依据的。
西方伊壁鸠鲁一派主张“快乐是至善”
,王阳明则以解放自然天性的快乐为起点,又以高尚至善为归墟。
致良知也是找大快乐,是让生命变成欣悦的灵魂的功课。
王阳明讲学搞的是以“乐”
为本的意术教育,据学生回忆,他“点化同志,多得之登游山水之间”
。
每逢月夜,与学生牵臂上山,环龙潭而坐,彻夜欢歌,饮酒赋诗,百十人“歌声振山谷”
。
王阳明这种诗化的、审美的教法,重在改变学生的性情,变化气质,随地指点,快乐随心。
难怪王阳明的弟子栾惠在《悼阳明先生文》中,用“风月为朋,山水成癖;点瑟回琴,歌咏其侧”
来总结其师的一生。
而王阳明的弟子王艮[7]更是极力发扬这种“乐”
,以活泼、快乐与自然三个观念为讲学宗旨。
牟宗三[8]先生曾评价:“这种活泼、快乐与自然是从现实的牵连束缚中解脱出来的第一步功夫,也代表第一阶段的浪漫精神。
人须能从现实的牵连束缚中解放出来,才能大觉悟,大洒脱。”
龙场大悟后,王阳明正是以大洒脱的状态重返仕途。
虽然这封家书里,我们还是能看到他的诸多牵绊。
而所谓“必出世者,方能入世,不则世缘易坠;必入世者,方能出世,不则空趣难持。”
王阳明是大开大合,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业,善良出能力,依良知最终建功立业,这正是王阳明的伟大之处。
而正值壮年的王阳明,在这封家书中却也流露出了“逝者如斯夫”
的感叹。
他之所以会说“乐事不常,人生若寄”
,大抵是因为一次性的生命,让所有“乐”
的背后,都带有不可重复的悲凉吧。
这封家书的后半部分,我们看到的王阳明是一个事事关心的大家长。
先把妹妹和妹夫的状况向父亲汇报,又为弟守城的妻子想办法解决容身之地。
再询问九弟的病情,兼谈守文和守章两个弟弟的学业问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