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看过了碑廊,我们又循着蜿蜒的石径继续往上攀登。
经过几度曲折,来到一处叫作中亭的地方。
这里恰在山腰正中,丛林掩映中现出一颗高大的石笋,旁面伸出两条岔路,分别通向左右上方的东台与西台。
我们稍事喘息,便顺着路标的指引,向着东面的严子陵钓台奔去。
站在百丈高崖之上,眺望滚滚江流,遥想子陵当年僻处江隅,过着耕樵渔钓的近乎原始的生活,该历尽多少艰辛,付出何等代价呀!
过去看到一些描写隐士生活的诗文,往往是北窗高卧,长松箕踞,或者寒林跨蹇,踏雪寻梅,都是逍遥自在得很;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的词中所描写的,就更是充满了逸趣幽思,诗情画意。
实际上,这种诗化了的隐逸生活,只有少数人可能享得,大多数隐士是沾不上边的,起码严子陵不具备这个条件。
古代的隐逸之士为了逃避世俗的纷扰,总要寄身于远离市廛的江湖草野,或者栖隐在山林岩穴之中,过着一种主动摒弃社会文明的原始化、贫困化的经济物质生活,自然难免饥寒冻馁之苦。
做过彭泽令的陶渊明,尚且时时苦吟:“夏日常抱饥,寒夜无被眠。
造夕思鸡鸣,及晨愿鸟迁。”
“饥来驱我往,不知竟何之。”
更何论其他呢!
看来,隐士并不是好当的,也不是人人都能当的。
对于他们来说,最大的困难还不是物质条件的匮乏与贫贱的折磨,而是精神层面上的痛苦,所谓“隐身容易隐心难”
。
隐士幽居与烈妇守节有些相似,与其说要过物质上的难关,毋宁说,主要还是战胜心灵上的熬煎。
就是说,找一个远离尘嚣、摆脱纷扰的林泉幽境,把身子安顿下来,比较容易做到;可是,要真正使心神宁寂,波澜不兴,却须破除许多障碍,经过一番痛苦的磨炼功夫。
士者仕也。
“学成文武艺,售与帝王家。”
摆在中国古代士人面前的,不是西方知识分子那样开放的多元价值取向,而是一条人生的单行线,万马千军都要通过登朝人仕这条独木桥。
任何一个隐逸的士人,自幼接受的也都是儒学的教育。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奋斗目标和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的人生“三不朽”
抱负,从小就在头脑里扎下了深深的根子。
他们总是以社会精英自居,抱着经邦济世、尊主泽民的理想,具有极其强烈的自我实现的愿望。
而要实现这些宏伟的抱负,就必须凭借权势,正如汉代学者刘向说的,“道非权不立,非势不行”
。
(《说苑》)他说,五帝三王教以仁义而天下变,孔子亦教以仁义而天下不从。
为什么?就因为一者有权位,一者没有权位。
对于封建时代的士子来说,如何才能取得权位呢?唯有沿着立朝人仕的阶梯一步步地爬上去。
而避官归隐,却是与此南辕北辙,大相径庭的。
古代士人的隐心,分自觉与被动两途。
有些人是在受到现实政治斗争的剧烈打击或深痛刺激之后,仕途阻塞,折向了山林。
开始还做不到心如止水,经过一番痛苦的颠折,“磨损胸中万古刀”
,逐步收心敛性,战胜自我,实现对传统的人格范式的超越。
也有一些人以追求人格的独立与心灵的自由为旨归,奉行“不为有国者所羁”
、不“危身弃生以殉物”
的价值观,成为传统的官本位文化的反叛者;他们自觉地向老庄和释家寻绎解脱之道,以取代那些孔门圣教,在阐发“自然无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