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的队员总是很容易被发现。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不同步,是声部与声部之间、线条与线条之间的不同步,而浪漫主义时期作品中的不同步,通常是两手之间的不同步,是(右手)旋律与(左手)织体之间的不同步。
他的装饰音处理也非常细致与讲究,以当晚的《平均律》第十二曲F小调前奏曲为例,第一乐段反复时,席夫按“自由添加”
的习惯,在时值允许的情况下,(于重音位置)填入了足够数量的装饰音,而且每一组相邻动机之间、成对的模进(乐节)之间,他都刻意选择对比性的、不同的装饰音,他让我们相信他仍然秉承着“对比是音乐的首要法则”
这一要义,并且洞悉巴洛克装饰音规则的每一个细节。
**的演绎,大部分时候我们难觅其宗,但偶尔也有惊人的闪现。
在第十曲E小调赋格,他强化了短小动机的划分和对置处理,特别是结束前的“自由尾声”
部分(其实可以看作短小的华彩段),其动态的速度把握——特别是富于戏剧性的处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你只能说,这一刻,他似若灵魂附体,神光乍现!
诗意与贵胄
抛开学术争执,抛开本真演绎的门第之见,在纯粹的音乐表现层面,他无疑属于我们的时代最值得骄傲的唯美派音乐家。
他仿佛是天生的“勾勒线条”
的大师(其实仰仗的是老辣的笔触),他机敏而不露痕迹地让每个声部都显现出来——即使是次要声部,或是四声部中深深埋藏的次中音声部……当晚使用的是贝森朵夫,音色相对来说较为黯淡,对于想要突出多声部的演奏家来说,本占不到什么便宜,但席夫的每个音符都带有难以名状的穿透力(表面平淡下的奇险,体现深厚的触键功力),每个声部都清晰可辨!
他靠的是触键、控制和智慧(参见前述的“不同步”
问题)。
他永远不会像古尔德那样在原本没有的地方生硬地制造“碎音风格”
(Stylebrisé)式的处理。
他在拨云见日,声部操作左右逢源的情况下,却仍然保持着自始至终的音响平衡。
听听第八曲升D小调赋格的“密接和应”
段的演奏,在那样极度困难的段落,他始终如履平地般地保持着清晰与均衡,屡屡化险为夷,似乎永远游刃有余。
他有着精细的设计和隐藏不露的“整体观念”
,他将12首平均律按两个一组(同音名大小调)作结合(不间断演奏),构成了更大的结构单元。
甚至后半场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也演变成大、小调成对的设计:降A大调(Op.110)—C小调(Op.111),中间不间断演奏。
他是富于思辨的诗人,他的每一个音符都是深思熟虑与天赋灵性的完美结合。
当晚的曲目:12首平均律和两首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这14首作品,恰若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每一行对应一首作品——好吧,这是我的想象)。
他永远不会以险取胜,也从不追求炫技,他赋予每个线条如歌的“演唱”
;每一处动机划分、呼吸、分句都极为细致,装饰音处理考究却不显雕琢……他的音乐显示出的是深厚的修养与高贵的气质,他是在钢琴上歌唱的彼特拉克。
返场曲,听众与乐迷
六次谢幕!
厚道的席夫带来了两首返场曲,舒伯特的降G大调即兴曲(Op.90,D.899之三)与降B大调即兴曲(Op.142,D.935之三)。
当晚的上座率有80%,也许与预想中的爆满场面尚有距离,但听众的“含金量”
非常高,基本都是资深乐迷与席夫的“铁杆粉丝”
。
从场内静穆的气氛便能感受到这点,掌声的响起在大部分时刻都恰到好处(只是偶有闪失),非常内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