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卡瓦利从蒙特威尔第那里继承了这一表现手法,因此,它的音乐风格是十分朴素的。
在三幕两个多小时的演唱中,从头至尾基本上都是将情节内容串联起来的充满戏剧性的独白式的宣叙调或对话,无论是主要角色还是次要角色都很少使用咏叹调,全剧仅有的几首咏叹调还采用了朗诵式的风格。
也正因为如此,尽管《狄多》通过富有戏剧表现力的宣叙调充分展现出卡瓦利的歌剧创作才华,但由于其音乐在总体上缺少了些抒情性元素,旋律也谈不上十分优美,未免会给人留下朴素有余(甚至有点单调乏味)而华丽不足的印象。
在卡瓦利写完《狄多》之后过了不到半个世纪,17世纪英国最重要的作曲家亨利·普赛尔(HenryPurcell,1659—1695)就将维吉尔的史诗再次搬上了歌剧舞台。
他在17世纪80年代的某个时期写下了一部小型的三幕歌剧《狄多与埃涅阿斯》(DidoandAeneas),这是英国最早的歌剧,也是普赛尔唯一的一部歌剧。
1689年,英格兰切尔西的一所女子教会寄宿学校的老板兼舞蹈教师乔赛亚斯·普里斯特将这部歌剧稍作改编,组织该校的女生在学校里演出,竟成了这部歌剧的首演。
虽然普赛尔的《狄多与埃涅阿斯》和卡瓦利的《狄多》都取材于维吉尔的史诗《埃涅阿斯纪》,但两剧在篇幅大小、情节取舍和场景选择上却有很大的不同。
普赛尔的歌剧脚本由爱尔兰诗人兼歌词作家塔特(NahumTate,1652—1715)根据《埃涅阿斯纪》的第四卷撰写,塔特没有像《狄多》的编剧布塞内洛那样把《埃涅阿斯纪》的第一卷和第二卷的内容写进歌剧中,这是因为巴洛克时期的英国观众大都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具有相当扎实的古代文学与神话传说的知识,他们普遍比较熟悉《埃涅阿斯纪》中讲述的故事。
因此,《狄多与埃涅阿斯》的情节就被大大压缩了,像特洛伊城的陷落、埃涅阿斯率众出逃、在海上遭遇风暴等一些背景化的交代和铺垫,以及跟迦太基女王狄多的悲剧性结局关系不大的场景和人物(如土著酋长伊阿耳巴斯)都统统被删去。
于是,普赛尔的歌剧就从这个故事的中段开始讲起,第一幕一开始就把地点放到了迦太基女王狄多的宫殿,重点刻画了狄多在爱上埃涅阿斯时却因顾虑对亡夫不忠而产生的复杂而矛盾的内心活动。
第二幕和第三幕的情节也是高度简化。
第二幕依次表现了憎恨狄多的女魔法师和巫婆阴谋复仇;狄多和埃涅阿斯出猎遇雨,因避雨而分散,女魔法师的精灵以朱庇特的名义警告埃涅阿斯:他必须马上抛弃狄多以完成自己的神圣使命。
第三幕依次表现了众女巫预言并庆祝狄多必死;埃涅阿斯即将起航,狄多发现后,愤怒中恳求埃涅阿斯留下,埃涅阿斯用朱庇特的神谕解释他必须离开;最后,狄多在失落、绝望和悲愤中自杀。
普赛尔大概是觉得仅仅通过表现埃涅阿斯的背叛和狄多的自杀就足以揭示狄多这个人物的悲剧性和由此而产生的强烈的戏剧性效果,但从剧情的交代上说,假如观众或听众(特别是中国的观众和听众)没有读过《埃涅阿斯纪》,就不能深刻理解埃涅阿斯抛弃狄多背后的全部悲剧因素,所产生的戏剧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从这一点说,普赛尔这部歌剧把一个内涵深刻而复杂的悲剧故事浓缩到一个演出起来不足一个小时的小型框架中,精练倒是精练了,却有情节交代不清之嫌。
与卡瓦利的《狄多》相比,普赛尔的《狄多与埃涅阿斯》在表现引导剧情向悲剧方向发展的“非自然力量”
上,出现了耐人寻味的变化。
在普赛尔的歌剧中,一个邪恶的女魔法师和一群巫婆取代了卡瓦利歌剧中的诸神形象,具有现实意义的女巫们被推向了前台。
但当女魔法师指派的精灵假借朱庇特之命警告埃涅阿斯的时候,观众就会发现真正操纵狄多与埃涅阿斯命运的仍然是以朱庇特为代表的众天神,众女巫不过是诸神的代言人和化身。
所以,《狄多》也好,《狄多与埃涅阿斯》也好,狄多与埃涅阿斯不能因爱而结合,最终导致一个因神谕而背叛,一个因背叛而自杀的结局,客观上反映了巴洛克时代早期歌剧力图揭示的人的情感与神的意志的强烈碰撞。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普赛尔的这部歌剧在当时曾被认为带有宗教政治寓意。
普赛尔创作这部歌剧的17世纪80年代,英国仍处在“王政复辟”
时期(1660—1685)的影响中,尽管英王查理二世对基督教新教(英国的国教)以外的天主教和清教徒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允许存在不同的宗教信仰,但不同宗教派别之间的明争暗斗仍很激烈,发生过像“天主教阴谋案”
这样的假案事件。
在大多数信奉新教的英国人眼中,女巫的形象就是天主教的象征。
因此,作为新教徒的普赛尔在自己的歌剧《狄多与埃涅阿斯》中用女巫替代了众神,就不可避免地被人为地赋予了某种反天主教的宗教色彩和政治含义。
《狄多与埃涅阿斯》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英国歌剧,在此之前,英国宫廷里上演的歌剧都是法国作曲家和意大利作曲家们创作的歌剧。
《狄多与埃涅阿斯》的音乐旋律优美而清新,有些方面表现出受到法国巴洛克作曲家吕利的影响,特别是剧中大量出现的合唱和舞蹈场面(音乐),明显带有法国巴洛克歌剧风格的烙印。
但相对于吕利歌剧的繁复华丽,普赛尔的《狄多与埃涅阿斯》简约而朴素,不但体现出自己的特点,音乐中的一些英国民间曲调风格也体现了英国本土音乐的特色。
在通过音乐来表现主要人物的感情世界和刻画角色的心理活动上,普赛尔的《狄多与埃涅阿斯》似乎比卡瓦利的《狄多》更胜一筹。
卡瓦利善于制造剧情的戏剧感,但对角色的刻画和内心洞察不如普赛尔。
普赛尔则善于通过弱化故事的情节来突出人物性格的塑造,在需要展开的地方不惜浓墨重彩,深入挖掘角色的情感,将两个主要人物,特别是狄多的悲剧形象突出出来,令人印象深刻。
第一幕中狄多对妹妹所唱的咏叹调“啊,贝琳达,我苦恼万分”
,忧郁的旋律表达出丧夫的狄多在见到英俊的埃涅阿斯后春心萌动但又怕背叛亡夫再嫁的矛盾心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