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从卡瓦利的狄多到普赛尔的狄多与埃涅阿斯(第2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为避免双方尴尬,埃涅阿斯决定悄悄离开迦太基,却被狄多发现。

在与埃涅阿斯的争吵中,狄多悲伤欲绝,昏了过去。

最后的结局是埃涅阿斯率部扬帆起航,离开迦太基驶往西方。

而女王狄多则在绝望与悲愤中,站到柴堆上将利剑刺进了自己的胸膛。

与维吉尔的史诗不同的是,歌剧《狄多》虽然在第一幕中对《埃涅阿斯纪》的第一、二卷内容做了交代,对埃涅阿斯的神圣使命有所描述,但整个歌剧的重心所反映的却是史诗第四卷的内容,即在歌剧第二幕和第三幕中表现迦太基女王狄多对特洛伊王子埃涅阿斯萌生爱情,后因被埃涅阿斯无情地抛弃而自杀身亡,对迦太基女王这个悲剧性人物给予了足够的同情,全剧的戏剧性**也大都集中在这里体现。

歌剧《狄多》还塑造了一群在《埃涅阿斯纪》里无处不在、肆意妄为的大小天神,这些天神左右了情节的发展和进程。

在维吉尔的史诗中,人的坚韧不拔的意志、自我牺牲的精神和对神灵的敬畏与顺从是被歌颂的美德,而命运女神福尔图娜对人类的战争悲剧无动于衷、天后朱诺挑起事端、风神埃俄罗斯制造灾难、万神之神朱庇特(通过信使墨丘利)对埃涅阿斯的无情警告(以牺牲狄多为代价)等诸神以其意志干涉、惩戒人类的行为,则代表了维吉尔所信奉的神主宰世界的哲学价值观。

维吉尔把狄多的自杀归因于埃涅阿斯奉万神之神朱庇特之命抛弃了她,虽对狄多的不幸给予了极大的同情,但仍然肯定了埃涅阿斯这种顺从神的意志的行为。

这种思想符合当时古罗马皇帝奥古斯都统治世界的现实需要和日后所推行的基督教价值观。

在经过了1700年之后,虽然作曲家卡瓦利生活的时代,宗教对人的影响仍十分强大,但宗教改革和新教与天主教的“三十年战争”

,却使不同宗教信仰和自由思想有了较为宽松的环境,加上早期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从16世纪开始到17世纪的一系列划时代的科学大发现,人们已经开始对人类命运的不可知和宗教的至高无上提出了怀疑。

所以,如果说文学和艺术是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那么歌剧《狄多》中塑造的这些将凡人视为奴仆并当作神祇间残酷游戏的赌注的天神形象就被赋予了某种讽刺的意味。

卡瓦利一生写下了40余部歌剧,《狄多》是他早期创作的第三部歌剧。

作为蒙特威尔第的学生,卡瓦利在早期创作中体现了蒙特威尔第所主张的远离贵族喜爱的庆典歌剧,转而面向普通民众的戏剧性独唱歌剧的创作理想。

因此,只有独唱是《狄多》的一个鲜明特点。

整部歌剧全部由独唱组成,没有采用任何形式的重唱,唯一的例外是在第三幕第三场“狩猎”

场景中出现了一小段简短的“猎人合唱”

为了强化歌剧的戏剧效果,卡瓦利采用了多种表现手段。

首先是在结构上,在第一幕前安排了一个由命运女神的宣叙调构成的“开场白”

(序幕),为特洛伊城的陷落营造气氛。

在音乐上,则通过乐队的合奏进行烘托,比如根据剧情的需要插入短小的乐队合奏片段,如第一幕结束时埃涅阿斯率特洛伊残部乘船启航所奏的几小节“军队进行曲”

但最特别的地方是“序曲”

的重复运用。

在命运女神的“开场白”

之后,紧接着是一首哀婉伤感的“序曲”

(Sinfonia),导出了正遭受劫难的特洛伊城,并预示了日后狄多将遭遇厄运。

但卡瓦利在全剧终场结束时,又将这首悲剧性的“序曲”

作为“终曲”

加演了一遍,以此象征为狄多不幸的命运画上了句号。

两段完全相同的音乐一头一尾前后呼应,一方面预告了人物的命运,一方面又紧扣了人物悲剧性的结局,从而强化了歌剧的戏剧性效果,这种音乐表现手法在其他歌剧作曲家的作品中并不多见。

《狄多》在音乐上的最显著特点是通过男女主角大量富有表现力的生动的宣叙调来表现强烈的戏剧性。

在卡瓦利之前,蒙特威尔第多数歌剧中的人物塑造就是通过大量直白的宣叙调来表现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电影空间黑粉五百万的影帝夫人又拽又凶柴刀流恋爱日常陵夭苍穹之上我真的没想当魔王啊侯门风华:拜见极品恶婆婆沈影帝的小甜妻七十年代掌中娇重生之学霸攻略被拉入群聊的创世神国民影后:老公,安分点!三国之上将邢道荣西游:大王不好,他又来抓食材了梦回大明春都市之大仙尊龙图案卷集·续重生之我是星二代镇国战神风水主播,一个关注全网官方慌了我在大明养生百年电影世界交换师仙酿师重生农女巧当家年代文中的小媳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