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如法国初中为四年制,前两年为观察期,后两年为方向指导期,第二阶段即高中阶段趋于专业化,实行分科教学,成为高等教育的底层。
在高等教育上的变化,一是层次结构多样化,本科教育上下延伸,形成了专科、本科、研究生三级结构模式。
二是类型结构多样化,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本科大学外,培养工业、商业和农业人才的学院以及高等职业学校大量涌现。
三是形式结构多样化,在正规全日制教育形式外,出现了非正规高等教育,如英国的开放大学、美国的社区大学、日本的广播大学等。
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局长、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终身教育”
的理念。
所谓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受到各种教育培养,整个社会变成有体系的教育场所。
终身教育理论一经提出便很快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而形成和发展为一种国际性的教育思想。
终身教育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对全世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终身教育的观点来看,教育包括了各种方式的教育,既有学校教育,也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
学校教育不是教育的全部,但也不排斥学校的存在与价值。
终身教育既是贯穿现代一切教育的理论,又是构建未来教育体系的全面组织所根据的原则,“这个原则又是贯穿在这个体系的每个部分的发展过程之中的。”
终身教育理论主张人的整个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过程之中,整个社会变成有体系的教育场所,以此为基础所构建的终身教育体系,将会形成一个人人皆学、终身学习的社会,一个学习化的社会。
在学习化社会里,学习将是每一个人的基本权利,所有公民,不论其出生、性别、种族、收入或居住地区等,一生之中皆应有接受教育、获得学习机会的权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教育经历了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初17年(1949~1965年)、“文革”
十年(1966~1976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教育改革(1977年至今)。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基本照搬了苏联的基本经验,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对学校进行了改革。
1951年10月1日,政务院发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决定废除旧学制,颁布新学制。
新学制由幼儿教育(幼儿园)、初等教育(小学)、中等教育(普通中学——分初级和高级中学、工农速成中学、业余中学和中等专业学校)、高等教育(大学、专门学院、专科学校)等组成。
这一学制的显著特点是实行全日制学校、干部学校、业余学校同时并举的“三轨制”
,将各种形式的干部学校、业余学校(成人文化实习学校和工农速成学校)置于重要地位,为工农特别是工农干部提供受教育的机会。
这个学制是新中国惟一颁布的学制,50多年来只是作过部分变动和调整,但基本框架没有变化。
50年代,政府对旧的学校进行了接管和改造,私立学校由此消失,使中国教育步入了单一地由政府办学的时代,很快形成了全国一盘棋的教育模式。
“**”
十年,教育领域成了重灾区,以往学校教育招生、升学、选拔、分配制度、培养方式被彻底否定,教育秩序被破坏。
高等教育事业陷入瘫痪,基础教育质量严重下降。
自1977年开始,教育领域与全国各条战线一道进行了拨乱反正。
1977年,教育部恢复了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培养制度,1980年、1981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的办法》,正式建立学士、硕士、博士等学位制度。
1985年5月,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我国教育目的是“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同时指出:“中央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教育体制入手,有系统地进行改革。”
《决定》的核心内容包括:第一,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第二,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第三,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
《决定》成为指导全面进行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奠定了重要基础。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到20世纪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
再经过几十年努力,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纲要》从战略的高度对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总体规划,为新时期教育发展规模、速度设定了目标,对教育结构、质量和效益作了明确要求,制定了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方针和任务,从而为实现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构建起了面向21世纪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