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2.中国现代学校及其遗产
中国现代学校产生于清末,是学习西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产物。
第一所官办现代新式学校是京师同文馆,创建于1862年。
当时是洋务运动时期,共计创办了30多所语言、军事、实业等类型的现代学校,但是,这些学校并不成系统。
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
该学制是通过日本学习欧洲的双轨制,主系列分为三段七级:初等教育(含蒙养院、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含高等学堂、大学堂、通儒院);支系列为各类实业与师范学堂。
癸卯学制颁布后,各级各类现代学校相继在各地建立起来,其中一部分新式学堂是由原来的旧私塾、旧书院经过改良而成的。
1912至1913年,民国初等教育部公布一系列学校法令规程,称为“壬子癸丑学制”
。
该学制仍然为双轨制,主系列分为三段四级:初等教育(包括初等小学、高等小学)、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支系列仍然是各级各类实业、师范学校。
1922年11月,北洋政府公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叫“新学制”
,又称“壬戌学制”
。
该学制主要是借鉴美国的单轨制学制,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个阶段,规定小学6年(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2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
经过以上三个学制,从而把欧美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引入中国,这种学制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官学、私学、书院的学制模式,而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三级学制模式,并且在1922年的“壬戌学制”
时,明确以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从而把西方心理学引入中国学校教育制度,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次;把初等小学堂规定为强迫教育(或义务教育),从而使普通民众的子女破天荒地有了接受一定程度的学校教育的权利和机会,特别是女子获得了入学的机会,打破了“女子无才便是德”
的传统思想束缚。
这些学制的颁布不仅推动了中国现代各级各类学校的建立与发展,而且它的基本模式和原则(特别是“壬戌学制”
)一直影响或延续至今。
20世纪30年代起,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也非常重视学校教育,建立了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儿童教育、成年教育)等学校系统,这种学校教育制度与思想影响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学校教育。
三、当代的学校
1.当代世界学校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教育造成了空前的打击,在德、意、日等法西斯统治和占领的国家,教育制度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学校被征用、关闭、摧毁。
因此,战后世界教育面临紧迫而艰巨的恢复和重建、对教育体制和结构进行改革等任务。
当代世界教育的体制和教育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教育体制上来说,双轨学制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即通过小学和初中并轨的办法,建立起统一的、具有多种职能的、相互沟通的单一学校系统,以取代筛选性强、互相分立、互不沟通的学校系统。
尤其是中学教育的变化,英、法、德等传统的双轨制国家采用综合中学的形式把初中的两轨并在一起。
这样,由于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并轨,原来的双轨学制事实上已变成分支型学制了,即小学、初中单轨,其后多轨。
英国发展最快,到20世纪80年代初综合中学的学生已超过中学生总数的90%以上。
[15]教育结构的变化表现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个阶段的学校教育。
在初等教育上,一些国家设立了覆盖义务教育阶段的“一贯制学校”
,一些学校设立了通常与中等教育相联系的“中间学校”
、“初级中学”
;在中等教育上,第一阶段,即初中阶段开始实施定向教育,实行升学、就业指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