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中庸》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把教育看成是“修道”
和“明性”
的过程;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则明确提出: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的”
人。
身体坏了,人便活不成或活得无趣,所以要给他种种体育。
没有几样看家本事,就不能养活自己,所以要给他种种智育。
其他一切教育事项虽然很复杂,目的总是归到学做人这一点。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改造了其老师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观,提出“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3]。
著名教育学者孙喜亭认为,“教育的真谛是教人做一个对人民有利的人。”
[4]这些有关“教育”
的定义,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回答了“教育是什么?”
或“教育应该是什么?”
的问题,具有非常鲜明的文化特征和时代气息,对于我们理解“教育”
内涵的丰富性具有有益的借鉴意义。
概括起来看,人们一般是从两个相对不同的角度给“教育”
下定义的,一个是社会的角度,另一个是个体的角度,有的人倾向于社会的角度,有的人倾向于个体的角度。
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
,把教育看成是体现一定社会理想、实现一定社会目的、满足一定社会需要并培养一定社会所期望的人的工具,强调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组织等因素对个体发展的规范、限制和影响作用。
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
,倾向于把“教育”
看成是个体的学习与发展过程,侧重于强**育活动对于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理想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
这两种定义方式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教育活动的功能属性,对于理解教育活动的根本特征都是有价值的。
但是,这两种定义也存在着各自的不足。
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
,往往会把“教育”
看成是一种外在的强制过程,忽略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影响作用。
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
,又往往会忽视社会因素和社会要求在教育活动包括人的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巨大影响。
因此,在给“教育”
下定义时,应该兼顾社会立场和个体立场两个方面。
根据以上分析,这里尝试给出“教育”
的形式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这个定义首先描述了“教育”
的“实践特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