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这种现象的发生就是制度的失信所导致的教师的自我迷失。
教师对制度的信任,是制度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的主体性条件。
而制度的随意性导致在教师心目中的制度权威性的日渐消解。
与制度权威消解相伴而生的是教师在制度的随意改变中,迷失了自我和方向,不知道教育应该走向哪里,不知道自己在职业生活中应该追求的价值和方向在哪里。
这种迷失感是教师自我认同危机的另外一种真实的状态。
这种迷失感的直接影响就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的动力缺失和持续的懈怠感,这样的状态使自我失去积极进取的价值实现轨道,处于抛锚的困境中难以自拔。
因此,制度对于教师的自我具有重要的调节和影响作用,教师自我的状态会受到整体制度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影响。
在新课程改革中,各种政策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表现出一种“追赶时尚”
的风气——“盲目跟风,一拥而上”
“流行过后,一拥而下”
,在这样的“浪潮中”
,最大的获益者可能是追求政绩的人,而最大的受害者却是教师和学生。
每一阵风过,教师都要彻底“洗心革面”
去改变自己已有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极力适应改革,而风过之后,教师却需要面对满目疮痍——因为实施改革而产生的各种风险和代价。
比如,有的学校要求所有班级、所有学科都要实施小组合作探究,无论学段是否适合,无论学科是否适用都要执行,不允许有例外。
而有的学校则要求所有学段和所有学科都实施“导学案”
的教学模式,要求大部分时间学生讲,老师听,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很多知识点学生掌握不扎实,上课时间使用低效等问题。
最后,无果而终,又回到传统教学去弥补教学改革的欠债。
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无法坚持自我,也无法坚持制度,因为制度本身都是变动不居的,制度本身都是基础薄弱的。
在左左右右的改革追随中,教师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我,陷入自我认同的泥沼,难以找到坚定的拔脚前行的路。
四、“评价不公,我无可追求”
——伦理缺失的制度打击了教师自我
教师的自我认同无法仅靠自己的主观感受而建立,总是需要客观世界给予的各种信息,而职业生活中的种种评价就成为坐标,教师凭借这些坐标来建立现实的自我评价和认同。
在教育变革中,影响教师自我认同的最主要的制度就是与教师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绩效工资制度、职称评审制度、评优评奖制度。
如果这些制度合理、公正,教师就会认同制度,然后将制度所标定的目标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来提升自己的工作动机和工作质量,从而获得制度承诺的回报。
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教师的制度认同和自我认同是和谐一致的,并且是相互促进的。
教师的自我努力越是能够得到制度的公正认同,教师越是会认同制度,同时认同积极进取的自我。
反之,当制度本身的设计不合理、实施不公正时,教师在工作中的付出得不到认可,而那些投机取巧的人则可能从中获益,在这种情况下,“老实人吃亏”
成为一种扭曲的逻辑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于是,越是踏实勤奋、尽职尽责的教师越是无法在制度中获得应有的认可,这样的教师工作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
如此,伦理缺失的制度就会构建出一种是非不分、颠倒黑白、价值混乱的微观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优秀老师的自我认同就会受到直接的伤害和打击,他们不知道自己是否还应该坚持自己对教育、对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状态的追求,因为当一个人的努力总是得不到应有的认可时,是很难保持最初的动力的。
因此,制度的伦理缺失是一种根本性的伤害,伤害教师对于制度和教育的信任,伤害教师职业生活中的自我理想和信念。
“组织从根本上说是一套社会约束制度:做这个事情你会受到惩罚,做那个事情你会得到奖励。
只要组织在一个给定的行为领域内掌握着这套奖惩机制,那么,它就有力量影响每一个参与到这项运动中的人。”
[2]在评优评奖中,有关系就有奖,没有关系,工作再努力都没有戏,于是教师会把很多精力用来与领导搞关系,而不是一心搞教学;在职称评审中,不看重实际的教学业绩,却看重掏钱发了几篇论文,于是很多教师会挖空心思去投机,而不是老老实实教学生;在绩效工资制度中,一线教师和中层以上行政人员差别巨大,“干得越多,拿得越少;干得越少,拿得越多”
,于是削尖脑袋进入中层,成为一些教师的追求,他们不再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
教师也是普通人,他们无法免俗,他们在趋利避害的人性逻辑中,趋之若鹜地跟从于制度的利益调节。
类似这样的制度也许只是个例,并不具有普遍性,然而,学校微观环境中的制度不公正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心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