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然而,相对于周围群体而言的“低收入”
无疑给极富自尊心的教师带来了“羞耻感”
。
这种羞耻感是由于周围人的反应而造成的,并非收入本身的绝对低下而造成的。
“贫困最令人痛苦的地方,并不是它所导致的身体上的痛苦,而是他人对贫困状态的负面反应所导致的羞耻感,是贫困状态违反了‘既定的社会体面原则’所产生的羞耻感。”
因为,“只要一个人的收入明显低于周围人,即使对生存而言已经绰绰有余,但他依然为贫困所困扰。
他们缺乏社会所规定的最低的体面要求,因而他们不能完全逃脱被社会定义为不体面的命运。”
[3]教师所面临的正是这样的处境。
我们的自我还无法坚强到能够摆脱他人的目光而存在,所以,当自我受困于社会的评价标准时,教师的自我就会处于惶恐和落寞之中,难以昂然竖立。
(二)兼职创收削弱了职业价值感,并可能伤害到对自我的道德认同
市场经济为人们改变经济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机会,很多教师也投入其中,以改变自己的经济处境。
因此,教师兼职创收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教师的创收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正当的,另一种则是有悖伦理的。
正当的创收行为是教师利用业余时间从事不影响正常工作的经济活动,以提高自己的经济收入水平。
而有悖伦理的创收行为则是教师利用职业之便获得非正当的收入。
正当的创收行为,虽然不会触及伦理,但却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投入,从而削弱教师的教学成就感和职业价值感,进而影响自我认同。
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而教师工作的性质则是无边界的,需要极大的身心投入,因此,教师兼职创收在本质上会与职业自身产生冲突。
创收行为会占用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至于在一些学校出现“创收是主业,教学是副业”
的现象,教师的心思都花在了自己的“私活”
上,对学校的教学工作则抱着“只要过得去就行”
的态度。
这样一种“混”
的工作状态,导致教师无法获得全身心投入所带来的完整的职业成就感,无法获得教学的高峰体验。
因此,伴随经济状况改变而牺牲的是教师的职业价值感,成为一种隐性的精神缺憾。
倘若教师的创收行为同时违背伦理,那对教师自我认同感的建立更是釜底抽薪的伤害。
一些教师强迫本班学生上自己的课外辅导班,暗示家长给自己“表示”
等行为都会影响学生和家长对教师的道德判断。
教师自己在内心深处也清晰地知道道德上被质疑对师生关系的伤害,对自己职业生命的伤害。
然而,欲望是有遮蔽性的,即时性的欲望满足会麻醉人的道德神经,教师会暂时逃避良心的叩问。
然而,教师自我认同的核心是道德认同,在良心上对不起学生和家长会作为教师建立自我认同的巨大障碍而长期存在。
与此同时,教师再也无法享受职业生活中单纯地付出而带来的纯净的职业幸福感和价值感。
内心深处的意义缺失导致自我认同的建立失去了最为重要的基础。
二、教师自我认同的文化资本困境
文化资本是教师自我认同建立的核心资本,这是由教师职业的特性所决定的。
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师是以文化为生的人。
教师习得并传承文化,在此过程中确认自身作为独特社会存在的价值,进而获得自我认同感。
然而社会的转型和变革一定会触及文化层面,倘若教师不能够敏感地捕捉这种变化,适应这种变化或者在变化中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那么,教师就会面临自我认同的文化资本困境。
(一)知识层面的文化资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