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最为突出。
前者生搬硬套脱离实际,后者宿疾积弊僵化日久,二者都于时无益。
陶行知先生在《师范教育之彻底改造》一文中指出:“好些师范学校只是在那里教一些洋八股,制造一批书呆子。
这些大书呆子分到各地学校里去,又以几何加速率制造小书呆子……‘中华民国’简直可以变成‘中华书呆国’。”
陶行知对当时的教育现状深感忧虑,甚至是深恶痛绝。
由此他指出,“中国今日教育最急切的问题,是旧师范教育之如何改造,新师范教育之如何建设”
。
1921年陶行知在金陵大学暑期学校发表演讲,郑重地提出并阐述了“活的教育”
的主张。
这是他作为教育革新先行者,怀着一种为民为国的使命感,用先进教育理论,结合中国教育实际,进行积极探索跨出的第一步,也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一步。
2.内涵:广义师范教育
20年代初,陶行知根据中国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总结我国师范教育的经验,认为:“教育界所需要的人才可分四种:一是教育行政人员,二是各种指导员,三是各种学校校长和职员,四是各种教员。”
然而,事实上我国的师范教育,都只是以培训教员为目的。
而对于前三项职能,即对于教育行政人员、指导员、校长和职员的培养,都没有给以应有的重视。
一般人都以为这些职务可以不学而能,既不必经系统训练,也不必有科学认知,以致把这些职务交给地方上的土绅士或小政客,滥竽充数。
这就是造成中国学务不发达的原因之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陶行知提出了“广义师范教育”
,主张这四种人才都应该在师范教育的培养之列。
广义师范教育对于师范教育的办学方向、教育功能、结构模式、培养目标、教学机制、管理体制等都赋予广泛的含义。
“广义师范教育”
的基本内容是:“凡是教育界需要的人才都应受相当的培养。”
这意味着,不仅教师应当培养,教育行政人员和办学指导人员也应实现专业化和知识化。
同时,由于陶行知主张师范学校应当面向全部学制的要求,“广义师范教育”
理应具备更加深刻的内涵。
1922年陶行知在《新学制与师范教育》一文中,提出师范教育的三原则:1.教育界要什么人才就该培养什么人才;2.教育界的人才要什么,就该教他什么;3.谁在那里就教谁。
这三个原则事实上已经超越了普通师范教育的范畴,进入了广义师范教育的领域。
“广义师范教育”
的内容及三原则,切中我国师范教育的时弊,可称得上是提挈师范教育的纲领,改造师范教育的蓝图。
总的来说,“广义师范教育”
具有如下几个特征:第一,全方位。
广义师范教育不仅要培养训练教员,而且要培养训练教育行政人员、各种指导员、各种学校校长和职员。
第二,多层次。
不仅要培养高等师范,而且要培养初级师范;不仅要培养训练教师具有一般的学识才能,而且要分别因学校等级、市乡情况、学科性质而培养训练教师具有特定的学识才能。
第三,多形式。
不仅要培养专门的师范生,而且要训练私塾先生等在职的教师;不仅要培养普通教师,而且要培养职业教育教师;不仅要有固定的时限,而且要有弹性的学制,等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