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信纸背面夹着一张泛黄的照片:一群科学家围着一台巨大仪器,屏幕上波形起伏,标题写着:“FirstSuccessfulCaptureofPlanetaryResonance”
。
阿强怔住了。
他忽然意识到,这一切并非偶然。
从父亲的录音带到星辰号的回归,从孩子的童声到麦田的歌唱,所有线索都指向同一个事实??这个世界本就是一个巨大的共鸣腔,而人类,曾是其中最敏感的接收器。
只是后来,我们关掉了耳朵。
第二天清晨,他召集岛上渔民开会。
这些人世代居住于此,熟知潮汐与季风,却从不相信什么“声音维度假说”
。
但当阿强播放S-Ω音频时,几位老人突然落泪。
“这是我娘的声音。”
一位七十岁的渔夫喃喃道,“她临死前没能说完的话……现在补上了。”
会议持续到中午,最终达成决议:自愿组建“声航队”
,每艘渔船加装特制水下麦克风,航行时持续录制海洋声谱,并实时上传共感平台。
条件只有一个:绝不使用任何电子合成音干扰原始记录。
“我们要做的是传递,不是创造。”
阿强说,“真正的声音,从来不需要修饰。”
消息传出,世界各地陆续响应。
挪威渔民上传北极冰川崩裂的轰鸣,印度农民分享稻田蛙鸣的节律,日本僧人在千年古寺敲钟,声波经地下岩层传导,竟与南美雨林某棵神木的心跳频率完全吻合。
科学界开始重新审视“意识是否可存储于声场”
的假说。
哈佛神经实验室甚至提出大胆设想:人类记忆或许并非存在于大脑,而是以声波形式散布于环境之中,唯有特定情境下才能被重新捕获。
而在这股浪潮中,那个曾蹲在街角哭泣的年轻人,悄然完成了人生转折。
他叫陈默,二十八岁,原是广告公司文案,因长期抑郁成为Echo-X重度依赖者。
他曾靠AI生成的“虚拟母亲语音”
入睡,连续三个月未曾与家人通话。
直到那天街头小提琴的走调旋律唤醒记忆,他才惊觉自己早已活成一座孤岛。
删除应用后,他开始每天记录真实声音:早市菜贩的吆喝、地铁老人拉二胡的沙哑琴音、楼下小孩跳绳时的笑声。
他把这些剪辑成一部短片,取名《城市心跳》。
影片上传后,七天播放量破亿。
评论区最高赞留言写道:“原来这座城市一直在说话,只是我们都戴着耳机。”
陈默没想到的是,这部片子竟引起了李婉注意。
她邀请他参与新一期“倾听课程”
设计,并提议将城市声音纳入教学素材。
“你可以教人们,如何在喧嚣中听见温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