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的论文,作者团队中竟有两名曾以访问学者身份申请进入我国多个重点实验室。
风波尚未平息,另一则消息悄然发酵。
一名匿名博主在海外社交平台发布视频,自称是“启明计划”
早期参与者家属,控诉研究人员长期处于“非人待遇”
,被剥夺自由、切断家庭联系,并暗示项目存在“伦理风险”
。
视频迅速被西方主流媒体转载,《卫报》甚至刊发评论文章,称中国正在“制造科技极权”
,利用科学家进行“国家意志驱动的科学暴政”
。
舆论战打响。
国内网络随即出现反击声浪。
数十位参与项目的青年研究员联名发表公开信,详细描述工作日常:每周五天八小时制,节假日轮休,心理疏导定期开展,家属享有特殊医疗保障与探视通道。
更有朱炳坤的学生晒出导师在职工食堂打饭的照片,配文:“这就是你们说的‘囚禁’?他在啃馒头的时候还在改工艺流程图。”
张明浩未作回应,直到央视记者专访时问他如何看待这场抹黑。
他沉默片刻,反问:“你知道世界上最难伪造的是什么吗?”
记者摇头。
“是时间。”
他说,“他们可以编故事,可以雇水军,可以篡改图像。
但他们无法复制这五年里,我们每天凌晨三点的实验室灯光,无法复制高原上那一鞠躬的真心,更无法复制那个小女孩看到灯亮时的笑容。
这些事,只有真正做过的人才知道。”
镜头扫过办公室墙上那幅草图??最初的设计构想,潦草却充满生命力。
旁边贴着一张便签,是他亲笔写的提醒:“别忘了为什么出发。”
真正的挑战,始终来自内部。
随着产业链扩张,利益纠葛日益复杂。
某央企下属公司试图通过行政手段获取Lumen-1核心制备工艺,理由是“加快产业化进程”
。
地方招商部门也频频施压,要求优先落户本地企业,甚至提出“技术入股换土地指标”
。
张明浩一一拒绝。
他在一次高层汇报中直言:“一旦核心技术落入资本博弈场,我们就输了。
不是输在技术上,而是输在初心上。”
最终,国务院特批成立“光元技术监督委员会”
,由科技部、教育部、军方代表及独立科学家三方共治,确保技术发展不受权力与金钱侵蚀。
所有衍生专利必须标注原始发明人姓名,任何单位使用Lumen-1相关技术,均需缴纳象征性授权费,纳入国家科研再投入基金。
制度建立之后,张明浩做了一件令人意外的事??他主动申请卸任项目总负责人职务,推荐方慧敏接任。
“我已经做了该做的事。”
他对校长说,“现在需要年轻人来带领它走向未来。”
交接仪式很简单,就在原实验室举行。
张明浩当众交出加密U盘、门禁卡和那支刻字钢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