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冲末是首次上场的男演员。
净是地位低下的喜剧性人物。
杂是以上三类之外的演员。
有孤(官)、驾(皇帝)、卜儿(老妇人)等。
第四,元杂剧一般是一人主唱。
正旦主唱的剧称旦本,如《窦娥冤》由窦娥主唱;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如《汉宫秋》由汉元帝主唱。
但也有少数剧本,随着剧情的发展,主唱人物有所变化。
如《赚蒯通》第一折正末扮张良,二、三、四折正末扮蒯通,主唱人物也随之变换。
第五,除唱词外,杂剧文本还包括宾白与科介。
宾白是曲词外演员说的话,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由白话和部分韵语组成。
对白与话剧的对话相似,独白兼有叙述的性质,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科介也称科范、科,指唱、白以外的人物动作、表情及舞台效果等。
杂剧的成熟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
“杂剧”
一词在晚唐即已出现。
到宋代,由于城市商品经济的繁盛,市民阶层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增大,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出现了集中演出各种伎艺的瓦肆、勾栏,为戏剧向综合艺术发展提供了条件。
宋杂剧是在继承歌舞戏、参军戏、歌舞、说唱、民间歌曲等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当时,杂剧在宫廷中的演出,虽穿插于诸般伎艺之中,但已具有独立演出的形态。
到了南宋,随着政治中心南移,杂剧又盛行于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等地。
它在诸般伎艺中已居于首要地位。
元朝建立后,以大都(今北京市)为核心的北方地区汇聚了财富、人力、物力,成为文化艺术的中心。
文人因备受轻视而绝意仕进者,常与杂剧艺人共同进行创作,从而使杂剧在北方地区繁盛起来。
南北统一后,元杂剧逐渐流传至江南临安等地。
元初至元、大德年间,是杂剧发展的鼎盛时期。
大都以及各地的杂剧演出非常活跃,作家辈出,名作如林,如关汉卿的《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单刀会》,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纪君祥的《赵氏孤儿》等,皆为不朽之作。
元末恢复科举,文人转趋功名仕进。
与此同时,传奇在南方日渐兴起,元杂剧由此渐趋衰落。
明代以后,有一类体裁较短的戏曲也被称为杂剧,在一个剧本内可以兼用南北曲,也可以专用南曲。
实际上是较短的传奇,但一般仍称为杂剧。
戏曲史上为了与元杂剧相区别,将其称之为南杂剧。
其中虽有少数较好的作品,如徐渭的《四声猿》等,却也终不能挽回杂剧衰落的命运。
至此,杂剧艺术已在中国戏曲音乐的发展历程中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