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重头小令”
是同题同调,内容相联,首尾句法相同,每首小令可以单独成韵,小令的数量没有限制,可多达百支。
“套数”
,又称“套曲”
“散套”
或“大令”
,由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
其体制一般有三个特征:一是全套必须押韵相同;二是有【尾声】;三是同宫调的两个以上的只曲连缀而成。
套数以其较长的篇幅,可以表达相对复杂的内容,或抒情,或叙事,或兼而有之。
小令和套数是散曲的两种主要形式,前者短小精悍,后者富丽雍容。
带过曲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如【雁儿落带得胜令】【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歌】等,曲牌最多不超过三首。
带过曲属于小型曲组,与套数相比容量要小,且没有【尾声】。
相较诗、词而言,散曲具有明显的俗文学的色彩。
元代散曲作家,据不完全统计,有200余人,存世小令3800多首,套数470余套。
由于正统文人士大夫不重视散曲,很少有人搜集整理成册,散佚的作品当不在少数。
元代散曲的创作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大略以元成宗皇庆、延祐年间为界。
前期散曲作家的活动中心在大都(今北京),这是散曲兴盛时期。
作家队伍中有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如刘秉忠、卢挚、姚燧等;也有著名的杂剧作家,如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等;还有一些教坊艺人。
由于作家的社会地位高下不同,思想感情各异,艺术素养差别也很大,使前期散曲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
在各类作家中,那些地位高、有才名的文人雅士如杨果、姚燧等,对新兴的诗歌体裁虽有兴趣,但只在游宴应酬场合小试才情,而且常以词的写法绳曲,尽管也有清新之作,却不能充分表现散曲的艺术特点。
教坊艺人的作品,一般说来题材较窄,艺术上也较为粗糙,加之散佚甚多,不能探其全貌。
最有成就的还是那些兼作杂剧的作家,如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等人。
他们的作品既有民间文艺的通俗平易、质朴自然,又有锤炼开拓,提高了散曲的境界,如马致远的《秋思》套曲、关汉卿的《不伏老》套曲及他们的小令等。
他们对散曲成长为一种富有特色的诗歌体裁,做出了很大贡献。
元代后期的创作中心逐渐移至杭州一带。
随着散曲的繁盛和发展,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专作散曲的作家,如张可久、乔吉、贯云石、徐再思等。
他们探究散曲的体制和规律,创作数量超过前期。
从发展趋势来看,虽然继承和发扬了前期散曲通俗直白、生动活泼的特色,出现了像睢景臣《高祖还乡》及刘时中《上高监司》等难得的有特色的作品,但总的创作倾向却是趋于雅正典丽,逐渐失去前期的生命力。
这一时期,曲学评论与音律研究著作也应运而生:贯云石的《阳春白雪序》是最早出现的散曲评论文章;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对于曲韵及曲的格律的研究,不论对杂剧还是散曲的创作,都有重要意义。
此外,还出现了一些散曲选集,其中以杨朝英的《阳春白雪》和《朝野新声太平乐府》最为著名。
思考题
1.与诗相比,词具有哪些独特的文体特征?
2.词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历程?试简要描述。
3.什么是散曲?散曲具有哪些文体特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