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末句谓宽闲寂寞之滨,必有贤人如孤舟之横渡者,特君不能用耳。
——明·高棅《唐诗品汇》引谢叠山语
有以高闲、旷逸、清远、高妙为宗者,六朝则陶,唐则王、孟、储、韦、柳。
——明·胡应麟《诗薮》
闲淡心胸,方能领略此野趣。
所难尤在此种笔墨,分明是一幅画图。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相关资料】
骆玉明:《徜徉于时间之外——谈韦应物〈滁州西涧〉》,《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04年第8期。
魏永雅:《诗、画、情的完美融合——韦应物〈滁州西涧〉赏析》,《中学语文》2004年第3期。
耿庆民:《韦应物〈滁州西涧〉赏析》,《语文天地》2006年第12期。
夜上受降城闻笛①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②,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
①受降城:据说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另有一种说法是,贞观二十年(646),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由此得名“受降城”
。
②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灵州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西南。
回乐峰即当地的山峰。
这里当指建在山上的烽火台,宋人编撰的《武经总要》云:“唐法,凡边城候望,每三十里置一烽,须在山岭高峰处。”
③芦管:笛子。
【评析】
李益(748—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人,大历四年(769)登进士第,后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赵,参佐军幕,元和十五年(820)后入朝,历秘书少监、集贤学士、左散骑常侍等职,官至礼部尚书。
他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
其边塞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
《夜上受降城闻笛》一向被认为是李益七绝中的最佳之作。
这首诗抒写征人久戍边地的怨情及思乡之情。
前两句“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以对偶句写景,点题中“夜上受降城”
。
烽火台、沙漠、高城、月色,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
积雪一样的白沙,寒霜一样的月光,环境是格外的荒寒,使人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的孤独。
后两句抒情,指“闻笛”
引起的感情。
第三句“不知何处吹芦管”
,就像画外音,在宁静的背景上点缀,“沙似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