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一周后,《都市观察报》刊发专题报道《“情绪泛滥”
还是“心灵救赎”
???“回声计划”
背后的伦理困境》,引发舆论震荡。
文中引用多位专家观点:
>“让孩子过度关注内心感受,容易导致自我中心化倾向。”
>“匿名表达缺乏责任约束,可能成为情绪宣泄甚至网络暴力的温床。”
>“政府投入巨资推广此类项目,是否忽视了更紧迫的教育资源均衡问题?”
更有家长组织发起联署,要求暂停全国推广,理由是“未经充分论证的心理实验不应进入校园”
。
消息传开,小舟第一次感到真正的压力。
他在操场边站了很久,看着几个低年级孩子玩“布老虎传话”
游戏??一人对着毛绒玩具说秘密,再由它“转述”
给下一个人。
明明都知道是假的,可每个人都说得认真极了。
当晚,他在个人账号发布一条短视频,没有剪辑,没有配乐,只有他坐在槐树下,面对镜头平静地说:
>“有人说我们在鼓吹脆弱。
可我想问,为什么承认痛,就是软弱?
>为什么非得笑着说出‘我没事’才算懂事?
>我见过一个男生,连续三个月假装胃痛请假,后来才知道,他只是不想面对父母离婚后的冷战餐桌。
>如果早一点有人问他:‘你真的胃痛吗?还是心痛?’
>也许他就不用靠装病来争取一点点喘息的空间。
>我们不是教孩子抱怨,而是教他们??
>**痛苦不必独自承担,说出来不可耻。
**”
视频末尾,他举起那台MZ-007:“这台机器不会治病,但它能让一个人知道:你不是疯子,不是累赘,不是错误。
你只是需要被听见。”
短短十二小时内,视频播放量突破千万。
评论区涌进数万条真实故事:
>“高二那年我吞了药,醒来发现同桌握着我的手说:‘你说过的每一句话我都记得。
’”
>“我妈看完你的演讲,第一次抱了我,说对不起。”
>“我在‘回声库’上传了给自杀好友的告别信,设定了十年后发送给她妹妹。
谢谢你给我这个机会。”
舆论迅速反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