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第二节共同目标
banner"
>
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
——[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
团队成员可能民族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他们或许各有各的想法,甚至在价值观上相去甚远,但我们可以寻求他们的共同之处,从而为团队树立共同目标。
没有共同目标的团队,就像一个没有指挥的拔河队伍,若每个人向着不同的方向用力去拔,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或许连“半”
都很难达到。
然而不管团队成员之间有多大的差异,他们能聚到一起,一定会有某种共同的喜好或利益追求。
一个企业中,员工们各司其职,各有各的生活理想。
但大家都为了经济利益与企业价值努力工作,使组织蒸蒸日上;对一个公益组织来讲,所有成员都想要帮助更多的人而凝聚到一起;对一个明星的粉丝团来说,所有成员都因为喜爱同一位明星,为了支持他(她)而行动……依据这些共同的利益追求和喜好,团队成员可以有共同的目标,这个共同目标会将他们协调、团结起来。
树立共同目标的任务需要由领导人来完成。
树立共同目标将提高团队的战斗力,使它发展壮大——无论你的团队规模是三五人还是三五百万人,乃至一个民族或者国家。
“脸谱网”
(Facebook)的创业故事无疑是领导人通过共同目标使团队获得发展的绝好案例。
Facebook在短短10年间从一个校园网站发展到价值不可估量的世界第一社交平台,目前其用户已超过10亿人。
据估算Facebook的市值超过1000亿美元,且仍有不可估量的上升潜力。
它甚至对政治产生了巨大影响。
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时,奥巴马就在Facebook开设了个人账户,以网络媒体赢得了年轻人的选票,更被誉为首位“社交网络总统”
。
2011年1月,奥巴马更是邀请包括Facebook创始人马克·艾略特·扎克伯格(MarkElli)在内的硅谷精英共进晚餐。
4月,奥巴马亲赴Facebook总部,与网民互动。
Facebook在最初创业时期就有着明确的目标定位。
2003年,19岁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学读书,为了满足高年级的社交需求,他与3名同学一起组建团队创办了Facebook社交网站。
扎克伯格在一次采访中表示,Facebook的定位是做一本针对大学生用户的互动性“在线学生字典”
,“你想要知道谁的信息,只要输入他们的名字,然后你能获得他们所有的动态”
。
在这一清晰目标的指引下,Facebook很快拥有广大的青年用户群。
活跃于网络的青年们迅速扩大了Facebook的影响力,2006年9月Facebook宣布对所有人群开放。
此后,扎克伯格将发展目标定位于做下一个Google,并据此开发了搜索引擎。
即使后来最早的创业团队中有人离开,扎克伯格对Facebook的共同目标从未动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