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水族亦有自己古老的象形文字——水书。
水书形态古老,包括天干、地支、八卦、天象、时令节气、鸟兽鱼虫、身体五官、率属称谓、数目方位等,是一种类似甲骨文和金文的古老文字,在水族称为“泐虽”
,泐,文字之意;虽,水家之意;“泐虽”
,意为水家的文字或水家的书。
目前,发现的水书古文字已达1400多个,记载了水族古代天文、地理、宗教、民俗、伦理、哲学、美学、法学等诸多信息,被誉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
。
在关于水书起源的神话中说:仙人根据水族地方的各种牲畜、飞禽和各种用具的形象,创造出了泐虽。
陆铎公等六位老人经过6年的学习,终于将泐虽学到手,并记在竹片、布片上带回。
回家的路上,泐虽被人抢走,为了避免再遭人谋害,凭着记忆,陆铎公故意用左手写泐虽,改变字迹,还将一些字写反、写倒或增减笔画,由此形成了流传至今的水文字。
由此可见,水书在创造过程中,很多程度上是对牲畜、飞禽和各种用具的形象描摹和复写。
水书流传至今,在水族仍然具有神圣而崇高的地位,对水书之物,哪怕是一张纸屑,人们都不能跨之、坐之或踩之。
彝族的彝文以及水族的水书,与纳西族的东巴文字一样,很大程度上是为宗教服务的,只有鬼师、巫医和宗教职业者才能懂得和运用。
如水书的内容主要用来占卜,凡疾病丧葬、婚姻嫁娶,开田建房等重大活动,都要请鬼师、巫医来看水书择日,才能进行操办,是择定各种吉日的主要依据。
因此,这些文字,在普通民众心中具有强烈的神秘色彩,关于它们起源的神话也版本众多、扑朔迷离。
但是,无论是彝族文字还是水书,一眼望去,便可看出其最初渊源上是人类对自然万物原始的描写和刻画,是在观物取象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至今仍可见一些图画和刻画符号的痕迹。
时间的隧道穿越而过,彝文、水书、东巴文字中原始先民与自然万物之间那种生命的纠集仍怦然而在。
虽然,在汉族、纳西族、彝族、水族等民族的神话中,文字的起源神话各不一样,文字的写法、形态、读音更是相距甚远,但其文字都直接取法于自然,充当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中介。
人们识其字,观其性,就如同沐浴于自然之中,水光山色,飞潜动植,无不细巧生动,充盈着生命的愉悦。
然而,这种生命之愉悦是关乎自然的,更关乎于人类,它深深蕴藏着人类的博大的生命之美以及人类与自然间的万般亲情。
美籍中国艺术家史家蒋彝说,中国字有力的简化线条,是理想主义的,而埃及字是照相式的,是一种现实主义的图画。
因此,汉族、纳西族、彝族、水族等民族的文字,虽然取自于自然图景,但又在创造中将这种图景美化,使其富于形式的美感。
而在这种形式美感的构造中,又包含着人类的审美态度,乃至人类的道德生活、宗教生活、现实生活、审美生活等内容,可以说,这些文字本身就是一个生命的宝库、关于自然的宝库,万千年的人类生活、亿万年的自然生命,都深深镶嵌于其中,既感性地流淌,又理性地表达,指向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使人们浸润于其中不问出处,并最终摇曳成为生物链中的绚丽多姿的一部分。
[1]陶阳、钟秀:《中国神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第1233页。
[2]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第753页。
[3]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第103~104页。
[4]陶阳、钟秀:《中国神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第1241页。
[5]王元鹿:《汉古文字与纳西东巴文字比较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第4页。
[6]马学良等:《彝族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第138页。
[7]巴莫曲布嫫:《鹰灵与诗魂——彝族古代经籍诗学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第563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