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四章 本时期散文(第3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我有时爱坐在海边礁石上,望着潮涨潮落,云起云飞”

这种对季候和景物的日常体验,是散文家的基本素养。

如果二三十年代的作家接着往下写,会是一篇闲雅散漫的优美小品。

但杨朔意不在此,海边闲坐,视线却在不断地聚焦:先是几个年轻的姑娘好奇礁石形状形成的原因,接着镜头一换,“是叫浪花咬的”

,人未到声先到,老泰山出现了。

接下来的主线就是围绕着老泰山,通过对话展开。

拉家常式的对话,不经意间就把普通劳动者老泰山的光辉形象塑造完成。

最后,镜头拉远,浪花再次出现,而作者的情感已经蕴蓄到最高点,“老泰山恰似一点浪花,跟无数浪花集到一起,形成这个时代的大浪潮,激扬飞溅,早已把旧日的江山变了个样儿,正在勤勤恳恳塑造着人民的江山”

此时,不论是“雪浪花”

还是“老泰山”

都已经成为精神的象征,凝定为时代的典型意象。

杨朔的散文常写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但他更关注的是平凡事物和人物背后所折射出来的精神姿态,并将其上升至时代意识形态规范下的道德伦理高度,将他们打造成充满革命气息的时代意象。

因此,在杨朔看似丰富的散文言说中,所抒发的情感却大同小异,不外乎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歌颂、对勤劳朴素的劳动者的赞美和对革命斗争的美好想象等。

这种刻意的庄严感反而流于空洞,过分地拔高升华、曲以致深却让平常事物失去了“真味”

三、过分模式化使诗化散文走向僵滞。

“杨朔模式”

出现伊始,确实给在困境中发展的“十七年”

散文带来了可资借鉴的范式。

在对主题和结构的理性安排上,对古典文章笔法的运用以及设置“文眼”

、追求情感的哲理化表达等方面,都对年轻的散文创作者产生了重要影响。

但随着“杨朔模式”

不断地复制和自我繁殖,使得这种情致的散文表达沦为公式和模式,陷入艺术的惰性。

在“十七年”

后期,由于“左倾”

激进主义思潮的冲击,散文的诗化现象呈现出崇高化与纯粹化倾向,越来越僵化、虚浮。

杨朔所开创的诗化散文渐渐成为一种丰富的简单。

其实,这种模式化的背后,凸显的是“十七年”

时期知识分子话语的过度萎缩。

如何在散文这种自由性极大的文体中寻找到艺术和政治之间的平衡,是摆在当时散文创作者面前的难题。

诗化散文暂时满足了时代对于散文的强大命意,同时也满足了知识分子对审美趣味的隐在坚持。

散文的“诗化”

,不仅是一种审美风尚,也是知识话语寻求自我平衡和改变的庇护之所。

虽然杨朔诗化散文及其“杨朔模式”

最终僵化、失败,但是这种诗化散文的兴盛与发展,代表了“十七年”

时期散文家在创作上的积极探索和突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欢想世界现在我想做个好人没金手指照样无敌灶神崽崽三岁半黑夜玩家人仙武帝射程之内遍地真理帝王独宠:皇后娘娘沦陷了我妻世界我用学习系统搞科技穿成残疾将军的小甜妻我要做阁老我在末世能升级郎悔被奶奶按头结婚?爷他一秒沦陷了我不是五五开冠冕唐皇这个团宠有点凶大唐如意郎我又把偏执夫君亲哭了藏锋神算:开局拒绝女帝!刀镇星河悠闲修道人生和天下第一的隐居生活(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