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如王景愚等的《枫叶红了的时候》和陈白尘的历史剧《大风歌》用喜剧的手法讽刺了“四人帮”
;苏叔阳的《丹心谱》、宗福先的《于无声处》、崔德志的《报春花》等表现了人民群众在逆境中的斗争精神;贺国甫等的《血,总是热的》则呼唤工业战线的改革;丁一三等的《陈毅出山》和所云平的《彭大将军》等则歌颂了过去受到迫害的革命家的气节和品质。
而梁秉坤的《谁是强者》、中杰英的《灰色王国的黎明》、沙叶新的《假如我是真的》、李龙云的《有这样一个小院》等则批判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阴暗面”
——血统论、现代迷信、腐化犯罪等。
它们不仅提出了人民关心的问题,更将历史反思推向深入。
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数剧作遵守传统的二元冲突的戏剧模式,但《陈毅市长》(沙叶新编剧)和《小井胡同》(李龙云编剧)等则继承了老舍《茶馆》的艺术手法,采用“冰糖葫芦式”
的戏剧结构方式,具有生活化的特点。
“探索剧”
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戏剧的影响,尤其受到《第二十二条军规》和《等待戈多》等的影响,普遍采用象征主义手法,采用符号化的人物和打破时空的穿越手法。
探索剧的突出贡献在于它对于戏剧想象时空的拓展,打破现实主义戏剧对于生活的拘泥。
探索剧有意将中国传统戏曲的程式、脸谱符号和写意美学,与西方现代剧的多层次性、象征性和荒诞性、哲理性追求相结合,追求片段性叙述和史诗性结构相结合,在现实与历史甚至神话相融合的实验中创新戏剧形式,充分扩张了戏剧的表现内涵。
探索剧充分利用现代电子舞台布景和灯光等技术和电影化手法,在不同时空中实行自由切割和转换、写实场景与假定性场景的穿插组合,从而实现跨时空的联想。
探索剧还从接受理论受到启发,立志打破“第四堵墙”
,让观众、演员、导演三者之间实现交流,扩大了剧场时空和观众的参与度,提升了观众的审美自觉。
(三)90年代以后的话剧,总体来说受到的关注较少,显得“寂寞”
和“荒芜”
。
一是以现实婚姻家庭伦理为题材的剧作。
大体有以“出国热”
为背景的《留守女士》(乐美勤编剧)、《美国来的妻子》(张献编剧)、《陪读夫人》(王周生编剧)等;以婚姻家庭伦理为背景的剧作,如《离婚了,就别再来找我》(费明编剧)、《合同婚姻》(潘军编剧)、《情感操练》(吴玉中编剧)等。
这些剧作基本采用现实主义的叙述,以都市白领阶层的情感为表现对象,因其大众文化的消费特色,有人称之为“商业戏剧”
。
二是实验话剧在90年代影响较大,主要的剧作有《恋爱的犀牛》(廖一梅编剧)、《鲁迅先生》《圣人孔子》《红星美女》《切·格瓦拉》(张广天等创作)、《霸王别姬》(莫言编剧)、《大神布朗》(蛙实验剧团)、《风月无边》(刘锦云编剧)、《鱼人》《鸟人》《棋人》(“闲人三部曲”
)《坏话一条街》《厕所》(过士行编剧)、《我爱×××》《阿Q同志》(孟京辉编剧)、《八月雪》(高行健编剧)等。
实验话剧中还有一批改编创作的话剧,主要有:《臭虫》,孟京辉导演,马雅可夫斯基原著;《思凡》,孟京辉、刘天池等根据明朝无名氏传本《思凡·双下山》和意大利薄伽丘《十日谈》有关章节改编;《阳台》,让-日奈编剧,黄纪苏翻译和改编;《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达里奥·福原著,黄纪苏改编,演出时加入了许多中国的顺口溜和说书人的弹唱,加入了某些先锋派戏剧的讽刺,甚至还加入了一大段模仿《茶馆》风格的风趣表演;《三姐妹·等待戈多》,契诃夫、贝克特原著,林兆华导演,剧作把《三姐妹》和《等待戈多》合为一体;北京的须弥剧团也曾改编了罗兰·巴特的“非小说”
作品《恋人絮语》。
90年代的实验话剧总体上来说,“后现代”
的拼贴风尚明显,其演出活动的艺术实验性和文化实验性越来越强。
[1]此观点的细致阐述可参阅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参阅徐迟:《现代化与现代派》,载《外国文学研究》,1982(1)。
[3]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载《文艺报》,1985-07-06。
[4]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载《文学评论》,1985(1)。
[5]洪子诚、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修订版),228、230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