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这些革命历史剧大多运用编年史的手法讲述了红色革命各个历史时期的斗争,塑造了各类革命英雄的形象。
“十七年”
现实题材的话剧作品数量众多,主要作家作品有曹禺的《明朗的天》、沈西蒙的《霓虹灯下的哨兵》、老舍的《龙须沟》、杜印等的《在新事物的面前》、夏衍的《考验》、海默的《洞箫横吹》、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田汉的《十三陵水库畅想曲》、王炼的《枯木逢春》、陈白尘的《哎呀呀,美国的小月亮》、孙芋的《妇女代表》、鲁彦周的《归来》等。
这些剧作大多配合当时的政治运动,诸如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工业战线和工人斗争、农业合作化运动、抗美援朝等,有的甚至仅仅是为了表现某项工程、某项政策等。
艺术手法上各有千秋,有些剧作也有生动有趣之处,但总体上艺术水准较弱。
老舍的话剧《茶馆》可谓“十七年”
戏剧领域的代表作品。
这部剧作采用片段组合的方式,选取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三个重要时段,即清末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和抗战胜利后,通过裕泰茶馆在不同时代的状况,来演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变化。
《茶馆》人物众多,但次序分明,多而不乱;语言是俗白的京腔,但精练、幽默、抒情、含蓄。
作为语言的艺术,《茶馆》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除了《茶馆》之外,老舍还创作了《龙须沟》《女店员》《全家福》《西望长安》《春华秋实》《红大院》等。
《龙须沟》是这些剧作中成就比较高的。
它表现了新旧社会两重天的主题,歌颂了社会主义革命,语言幽默,有力地表现了北京下层百姓对于新社会的喜悦之情。
本时期还推出了一些经过改编的旧戏,如昆曲《十五贯》、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黄梅戏《天仙配》等。
同时也出现了大量新创现代戏,如评剧《刘巧儿》、沪剧《罗汉钱》、吕剧《李二嫂改嫁》、豫剧《朝阳沟》、花鼓戏《三里湾》、淮剧《海港的早晨》、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等。
1964年在北京举行了首届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演出《红灯记》《芦**火种》等几十个新编京剧现代剧目。
其中一些革命现代京剧剧目在“文革”
中被改造为“革命样板戏”
。
“文革”
时期的戏剧文学,以“革命样板戏”
为主体,同时各种地方戏曲和各种地方民间文艺形式也纷纷被用来表现“革命”
与“斗争”
,文艺呈现为“单一”
的繁荣。
1967年5月1日,上海的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白毛女》和山东的京剧《奇袭白虎团》,会同北京的京剧《红灯记》《沙家浜》、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交响音乐《沙家浜》,聚集在首都北京举行了会演。
随后,《人民日报》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第一次开列了“八个革命样板戏”
名单——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杜鹃山》。
后来陆续出现流传广布并被视为“样板戏”
的还有京剧《平原作战》《龙江颂》《杜鹃山》等作品。
样板戏在原有剧作上改编并强化阶级斗争,以“敌我”
斗争作为戏剧冲突,采用“三突出”
、“三铺垫”
的手法塑造革命英雄人物。
革命样板戏是红色革命意识形态的极端表达,所有作品都是革命斗争的情节剧,驱逐私人亲情;采用脸谱化的手法,表现两个阶级的人物,阶级敌人被丑化,革命战士则给予美化。
样板戏在传统戏剧戏曲的现代生活化和西洋音乐歌剧中国化方面的实验等,取得了突出成绩。
样板戏中流传较广、艺术成就较高的有《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
(二)新时期初期的话剧,可以视为新时代的“政治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