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诗歌群体。
尽管这一名称容易与战前以戴望舒为领袖的“现代派”
相混淆,但它仍旧在沦陷区获得了普遍的承认。
一方面,其中的代表诗人南星、路易士、朱英诞等本来就是战前“现代派”
诗群中的代表;另一方面,后起的年轻诗人们的创作风格,基本上是对战前“现代派”
诗风的继承和延续。
如果说战前中国诗坛如同前面引述的丁谛所论及的那样存在着两条道路,那么,沦陷区诗歌界更多的作者所选择的,是戴望舒一类的“重意境的诗,而不是大众化的诗”
。
尤其是其中“一般的青年诗人,都走向这朦胧的路”
。
这表明,尽管沦陷区诗坛并没有明确提倡“现代派”
诗风,但这一类诗歌仍旧酿成了一种具有准流派特征的诗潮。
另一方面,沦陷区严酷的生存境遇对诗人们创作的强大制约作用,自然也是不可忽视的。
从政治气氛来到说,日本侵略者的高压统治和严密的文网制度使得沦陷区诗人们无法直面现实,所缺乏的是培植大众化通俗化诗作的土壤;从生活环境上说,求生存已经成为几乎每个诗人都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
这使朝不保夕的诗人们空前强烈地体验到生命的个体性。
“现代派”
诗风的再度兴盛,一方面在题材上使诗人们避开了敏感的现实与政治领域,“以个人生活为主,不至于牵涉到另外的事情。
写的是自己生活中的琐事,用不着担心意外的麻烦”
。
另一方面,在技巧上对深邃缥缈的意境的营造,对错综迷离的情绪的捕捉,都使诗人们“以灵魂为出发点”
,追索到了生命的更幽深的情趣,并在一个非常的年代更切实地把握了本能性的生命存在。
吴晓东:《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诗歌卷·导言》,见《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诗歌卷》,7~9页,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泛读作品
阮章竞:《漳河水》
袁水拍:《主人要辞职》《发票贴在印花上》
吴兴华:《森林的沉默》
评论文献索引
蓝棣之.论四十年代的“现代诗”
派.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3(1).
阮章竞.中国解放区诗歌回顾.文艺理论与批评,1991(5).
陆耀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民歌体派新诗的成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2).
张同道.中国现代诗与西南联大诗人群.中国社会科学,1994(6).
吴晓东.抗战时期中国诗歌的历史流向.文学评论,1995(5).
陆耀东.四十年代长篇叙事诗初探.文学评论,1995(6).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