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或者正如筱敏所说:“正是一个不死梦想,找出我们生存处境的何其不堪!”
筱敏的文字存在着两大人物谱系,除了妇女,就是知识分子。
对于知识分子,如果不是出于对责任的追问,她大抵是从孤独、脆弱的方面加以观察和理解的。
的确,这是无权无势的一群,甚至是无皮可附轻如鸿毛的一群,这是无根的一群,漂泊的一群,享受着内心自由却又担戴着重重枷锁的一群。
知识者唯以理性自觉卓立于世,然而他们的命运,在传统社会中与妇女大致相同,只有极少数才能获得上帝的宠幸。
林贤治:《五十年:散文与自由的一种观察》,载《书屋》,2000(3)。
7.当时间进入90年代,一群南国“白领丽人”
借助传媒“环佩叮当、风姿绰约”
地走进都市大众阅读的视野,这一看似轻浅浮华的文化现象,实则从一个角度告知了生活与时代的大变迁:新的经济秩序已经给个性化散文写作开辟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小品文复兴的时代真正来临。
而这一时代的背景,正是传统的意识形态为新的经济生活所颠覆。
“小女人散文”
正是这种经济化时代的产物,其文化产品商品化、大众文化工业操作化特点,也正体现了市场行为在文化领域里的渗透。
在“小女人散文”
的文化特性里包含有值得重视的文学变革因素,尽管这不是它所刻意追求的。
这种变革主要体现在对“小”
的审美形态和“闲”
的审美心态的认同上。
“小女人散文”
作品,自觉或不自觉地从意识形态的政治话语中解脱出来,表现出一种日常生活话语;特别是当“主流话语”
在一度的沉溺后又开始浮出,被称作“美文”
的散文也在不断地弘扬“文化”
或制造“思想”
时,那些被冠以“小女人”
头衔的“小”
散文,却丝毫不以“大男人”
的意志力为转移,而是大批量地用她们特有的“坦率真挚”
的民间口头语言来填满稿纸的空格,虽然没有写出多少“文化”
和“思想”
,但却比衬出一种当下的语境。
刘萌:《“小女人散文”
价值论》,载《文艺评论》,1998(2)。
泛读作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