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首先,女性散文缺乏时代知识分子的自省精神。
新时期文学对社会政治问题的积极参与和探讨促成了知识分子对自身的反视。
但整个女性散文对于时代知识分子这种灵魂的自我拷问绝少感应。
其次,女性散文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意识过浓而缺乏危机意识和批判扬弃精神。
新时期女性散文的历程母题是女性心理的、情感的、生命的历程。
它将女性散文上一阶段在精神层面上触及的爱与美主题拓展,深入到女性生命的层次。
但走到后来,它太具女性个人的罗曼蒂克色彩,忽视了爱情婚姻的深邃厚重的社会背景以及复杂多变的人类情感特性;太受女性现实命运的局限以至于女性散文在心满意足、津津乐道的情绪之中过久地停留于单一的具体生活层面,不再思及突入更微妙浩瀚的生命深海。
李虹:《女性自我的复归与生长——新时期女性散文创作的流变》,载《文学评论》,1990(6)。
3.关心社会问题尤其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及其人生图景,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社会责任感和道义感从事散文创作,这是中国现代女性散文的基本理路和价值取向,于是有了冰心“爱的哲学”
式的散文,谢冰莹的《从军日记》和萧红的生之维艰的苦难式散文。
即使到了80年代及此后的相当长时间内,女性散文这一思维定式也没有改变,像丁玲、韦君宜等人还一直在探讨“文革”
给中国文化及文学带来的灭顶之灾。
与以往相比,80年代女性散文一个重大突破是对女性身体的展示,让我们看到了与男性身体不同的一个柔美微妙而又神秘莫测的世界。
心灵世界的深邃幽微是这一时期女性散文更重要的特点。
女性的内心世界怎样?这在中国现代女性散文中较少得到展示,而到80年代尤其90年代以后,女作家可以心有裕余地浸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充分体会自己的感情,是欢乐还是痛苦?是爱还是恨?是沉重还是轻灵?是满足还是绝望?甚至还有无以言说的潜意识感受。
女性是艰难也是痛苦的,而写作的女性更是如此。
新时期女性散文都自觉不自觉地展示自己内心的痛苦、焦虑和无奈。
不论是形而下还是形而上的,不论是社会还是家庭的,也不论是外在抑或是心灵的。
王兆胜:《超越与局限——论8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散文》,载《文学评论》,2002(6)。
4.90年代女性散文中表现出来的四代女人的主体性追求,不仅完全超越了传统的、依附性的贤妻良母,而且也结束了“五四”
时代与80年代“做人”
还是“做女人”
的二律背反怪圈,自觉潇洒地认同与承担家庭角色,同时在社会角色的认同与承担中,表现出相当普遍的出自自我生命体验的对社会历史的独立思考和对超越民族国家的人类命运的关注。
从这条“历史长河”
中抽离出来的女人是什么呢?她们不约而同地找到了“个人”
和“女人”
这两个命名,也就是作为女人的个人和作为个人的女人。
她们既认同“女人”
这个性别又认同“个人”
这个身份,性别意识与个人意识不再相互对立排斥而成为“代”
的范畴中女性生命意识土壤中开出的并蒂莲,由五四时期“为人和为女的双重自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