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303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北岛是难懂的诗人,这是上世纪80年代“朦胧诗”
命名的原由之一。
北岛之难懂有很多原因。
80年代中国许多读者读不懂北岛的作品,责任在于中国50年代后的政治。
几十年的单一意识形态使人的精神、文化、乃至语言高度简化,人没有了正常的精神交流。
北岛早期的诗作其实挺简单,例如:《回答》《太阳城札记》,哪一句不好懂呢?“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是正常的诗歌语言,但是很多人丧失了阅读的能力。
对于一个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这是悲哀之事。
离开中国当时政治文化背景,即无法理解北岛和《今天》的出现。
《今天》诗歌的真正意义还不在其作品,而是在中国特殊的背景下,其颠覆了权力对语言的操纵,恢复了汉语的人文情态和诗歌语言。
这是北岛和《今天》诗人们对中国文学的真正贡献。
《日子》应该是60年代末或70年代初的作品,体现的是少年进入青春期的生命状态。
表现的不是人的共认,也不是人的渴望和期待状态,而是个人对现实和孤立的接受,清醒冷静,在与社会的分离中孤立地延伸个人的道路。
这正是现代人格的特点。
“用抽屉锁住自己的秘密在喜爱的书上留下批语”
,“当窗帘隔绝了星海的喧嚣灯下翻开褪色的照片和字迹”
,作者清楚地锁定个人与社会的界限,拒绝阻止外部社会进入,持守个人的孤立,由此延伸个人的生活和内心精神。
而在传统社会中,人则是主动进入社会,依靠社会共认和价值而存在。
个人孤立,这是北岛人生和写作的基点。
“信投进信箱,默默地站一会儿”
,既表示对人的期待,又表示与他人关系的间接性。
20世纪80年代中国有了巨大变化,自由和宽松逐渐增长。
但是这期间他的写作却由社会的风潮重新走进个人的孤寂。
这时期他的作品发生了三个变化:一是早期的积极理想精神消失——由对理想的歌唱转为对之哀悼;二是更多地学习吸收西方现代诗歌语言方式;三是对现实和个人更冷静深入地表述。
如果说“第一千零一个挑战者”
是理想的**,那么在此时他已冷静,更关注真实。
“其实难以想象的并不是黑暗,而是早晨灯光将怎样延续下去”
(《彗星》)。
“自由不过是猎人与猎物之间的距离”
(《同谋》)。
理想的产生取决于人对现实的认识和期待。
认识属于理性,而期待则是生命诉求,二者相互冲突制约。
人以自身为中心,其对外部世界认识越简单有限,便有更多更强烈的幻想和期待。
“上帝之死”
,其实就是科学对人终极理想的瓦解。
北岛早期积极的理想精神有年龄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因为当时社会的封闭和压制;当中国社会变得开放宽松,作者对人、世界有了更真实广阔深入的认识,积极的理想也就变得单薄脆弱了——其可相对一个封闭压抑的年轻生命成立,但对一种开放深入熟知世事的理性却失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