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七 先锋小说(第5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这两位当代作家之所以热衷于溢恶,之所以那样冷静、从容、客观地描写着人类之恶,是因为已经把恶当作不可改变的既存事实接受下来了,是因为已经认可了恶的合理性和永久性。

而鲁迅不同。

鲁迅在思想上曾深受尼采影响。

在对人的认识上,鲁迅也曾与尼采相通。

尼采对人的现存状况极为不满,他毕生都在责骂人,责骂现有的人。

但是,尼采又从未对人失去希望,或者从未允许自己对人失去希望。

尼采在责骂现有的人的同时,又呼唤着超人的出现,这就给人指出了一条出路而并未对人彻底绝望。

人是唯一未定型的动物,人是一个过渡、一座桥梁,人身上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这是尼采的基本思想。

鲁迅虽然认为尼采的超人太渺茫,但却也对人不肯绝望。

在坚定地否认了人的现存状况的同时,始终怀有对人类变得更加高尚更加美好的希望。

由于鲁迅并未对人绝望,由于鲁迅认为人或许还可救药,使得《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不仅仅是一个受害者,也不仅仅是一个反抗者,而更是一个觉醒者,一个忏悔者,一个启蒙者。

而由于余华不具有鲁迅这样的希望,使得《四月三日事件》中的主人公仅仅是一个可怜的受害者。

残雪和余华都不屑于写人的觉醒,人的忏悔,而自己的创作也并非一种启蒙。

既然不再对人的未来怀有希望,既然不想再为人找到一条出路,既然人类变得更美好更完善的可能并不存在,那么,所谓觉醒,所谓忏悔,所谓启蒙,不都失去了意义,失去了根基,失去了理由吗?而唯一可做的,便是把人的现有状况当做不可更改的现实全盘肯定。

如果我们追问残雪、余华创作的目的,我们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即这两位作家创作的目的就在于肯定恶、赞美恶。

就在于向人们宣布:这就是人,这就是人的生存状况,这是不可改变,你们只能世世代代生活下去。

而鲁迅则不同。

鲁迅的创作目的是改良人生,亦即让人类改变现有的生存状况。

而创作的目的制约着创作的手法,制约着作者描写时的详略取舍。

鲁迅之所以揭示人性之恶又并不溢恶,就因为对于他的目的来说,这是不适宜的,他只要“够将意思传达给别人就住手”

在内心最深处,也许鲁迅对人的看法与残雪、余华是相同的。

所不同者,鲁迅不愿和不敢说出这内心最深处的“黑暗”

,而残雪、余华则随随便便地、从从容容地说出了鲁迅不愿说和不敢说的话。

鲁迅当年曾期待着“真的恶声”

,但残雪、余华小说是他当年的期待吗?

王彬彬:《残雪、余华:“真的恶声”

?——残雪、余华与鲁迅的一种比较》,见林建法主编:《中国当代作家面面观——汉语写作与世界文学》,737页,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

7.苏童的小说,既有取材于历史,或古代、近现代,也有对当下生活的现实表述,无论是描写古代帝王,还是叙写底层人生活,作为一个情感型作家的苏童,他作品中真正迷人和动人心魄的,其实正是他小说结构中涌动着的情绪和情境。

其中“情境”

的雅致与独特,既显示出现代小说叙事技巧的魅力,也体现了苏童在故事的流畅讲述中,对含蓄隽永、形象可读两方面同时兼顾的“古典性”

追求。

究其本质,苏童是在探索“现代”

与“古典”

的和谐,寻求王国维谈论诗词时所推崇的那种“无我之境”

与“有我之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欢想世界现在我想做个好人没金手指照样无敌灶神崽崽三岁半黑夜玩家人仙武帝射程之内遍地真理帝王独宠:皇后娘娘沦陷了我妻世界我用学习系统搞科技穿成残疾将军的小甜妻我要做阁老我在末世能升级郎悔被奶奶按头结婚?爷他一秒沦陷了我不是五五开冠冕唐皇这个团宠有点凶大唐如意郎我又把偏执夫君亲哭了藏锋神算:开局拒绝女帝!刀镇星河悠闲修道人生和天下第一的隐居生活(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