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他所描写的两重性格,就是在精神世界中光明与黑暗的交织、纠织和搏斗,他以此接触到一个反抗、痛苦和悲惨绝望的鲜血淋淋的人生。
杨义:《路翎——灵魂奥秘的探索者》,载《文学评论》,1983(5)。
4.主观战斗精神,一是强调了作家的主体性,反对客观主义和公式主义对主体性的否定;二是保持了鲁迅所开创的现实主义的战斗风格。
路翎从一登上文坛,就以胡风为导师,受到了胡风主观战斗精神理论的影响,这一方面使路翎避免了初登文坛的年轻人容易陷入的公式化倾向;另一方面又从战斗性方面加强了路翎作品的战斗性。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左翼作家,路翎的作品最少(甚至可说绝无)公式化、概念化的痕迹,也极少客观化、表面化的描写,而且力求在他所能达到的较深的层次上把握生活、把握人物,从而塑造了一系列具有独特价值的文学形象,这不能不归功于主观战斗精神理论的引导。
主观战斗精神的倡导,大大鼓励和刺激了路翎作为一个年轻人及其固有气质中的突进意识,但这也使他沾沾自喜于一种强烈不拘的、喷发式的写作姿态,而失去了创作过程中的必要的理性调整,因而,也就造成他的作品不仅缺乏字斟句酌的工夫,甚至也往往使之构造粗放。
如《饥饿的郭素娥》的结尾,就给人一种游离和散乱之感;尤其是《财主底儿女们》这样的巨作,因其语言艰涩而造成的可读性差是读者所共同感觉到的。
郝亦民:《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和路翎的小说创作》,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8(3)。
5.在小说创作上,这种对力的强调,更多地表现为对强悍的原始生命力的召唤。
路翎的《饥饿的郭素娥》中的郭素娥,就是一个血肉丰满、有着强烈求生欲望的女性。
作品既写郭素娥的肉体饥饿,又展示她的精神饥饿;既写她的友爱、梦想、追求、反抗,又写她的人欲、饥饿、痛苦。
从她身上,去发掘人物的原始生命力,追求挣脱束缚的强烈愿望。
用胡风的话来说,就是:“用原始的强悍碰击了这社会的铁壁,作为代价,她悲惨地献出了生命。”
在女性世界里,这是一个很独特的性格:别的女人可能是顺从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她却是反抗的,不向压迫屈服,而要追求女人的一切;别的女人对性的渴望可能是胆怯的,羞涩的,被动的,她却是大胆的,主动的,对张振山的追求坚定而勇敢,甚至当别人剥去她的衣服,用火烧她,一直到被迫害至死,她都没有发出一点寻求怜悯的声音;别的女人的一生可能是没有特色的,世俗的,卑微的,她却是独异的,刚烈的,自尊的。
这就是郭素娥,七月派笔下的郭素娥!
刘增杰:《战火中的缪斯》,95~96页,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6.路翎为了挖掘人的灵魂,把他的艺术探索的触角伸向了各个方面。
他追求人物心理变化的幅度、速度和强度,他笔下的人物心理不仅瞬息万变,而且大起大落,大半具有某种疯狂性。
他还十分注意人物之间心理活动的互相交流与感应。
每一个人物某种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言语或行动),都引起对方强烈的心理反应,又反转过来激起更大的心灵振**,如此往返,互相感应,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感情的巨澜,直到双方身心交瘁为止。
这种描写,用之于某些神经质的狂热的知识青年男女之间,是真实而有力的;而作者几乎是不加选择地普遍运用于他的男女主人公中,这就使人感到作者是在有意“玩弄”
心理描写,这又失去了真实感。
这样,路翎开掘人的灵魂的艺术探求,获得了完全相反的效果:当他坚持从生活出发,从客观对象出发时,他获得了心理描写的真实性与深刻性;而当他有意无意地将艺术探求当作目的,离开人物的社会实践,孤立地进行“灵魂的开掘”
,或者将自己的主观精神嵌入客观对象内心世界,他就走到了自己主观追求的反面。
钱理群:《探索者的得与失——路翎小说创作漫谈》,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1(3)。
泛读作品
路翎:《洼地上的“战役”
》
评论文献索引
胡风.青春底诗——路翎著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序.文艺杂志,1945(1-3).
赵园.路翎小说的形象与美感.论小说十家.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
严家炎.论七月派小说的风貌和特征.北京大学学报,1989(5).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