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三 张爱玲(第5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李继凯.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异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3(3).

范智宏.在“古老的记忆”

与现代体验之间——沦陷时期的张爱玲及其小说艺术.文学评论,1993(6).

邵迎建.重读张爱玲《金锁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3).

刘思谦.张爱玲:走向女性神话.“娜拉”

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宋家宏.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曹七巧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8(3).

许子东.张爱玲与二十世纪中文文学.呐喊与流言.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解志熙.“反传奇的传奇”

及其他:论张爱玲叙事艺术的成就与限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1).

拓展练习

1.鲁迅与张爱玲分属于两个文化时代、两个性别阵营,在政治立场、文学观念上都有着很大差异,然而,二者在精神层面的相似点却被更多的研究者所关注。

如傅雷最早指出:《金锁记》“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

于青也在《张爱玲传》中指出:“如果说,鲁迅毕生致力于国民性的批判,是对民族文化心理建构的一个贡献;那么,张爱玲对女性意识里‘女性原罪’意识的展露和批判,则是张爱玲对民族文化心理建构的一个补充,是对女性意识的进化和发展的一个贡献。”

在此,以国民劣根批判为切入点,沿着“被食—自食—食人”

这一循环链,对《狂人日记》与《金锁记》进行比较评析。

2.鲁迅与张爱玲的作品,都有一种悲观、虚无的气息弥散其中,带给读者一种彻骨寒意。

如鲁迅认为人的生命终点不过是“坟”

,“我常觉得唯‘黑暗与虚无’乃‘实有’”

可是面对彻底虚无,鲁迅又以“反抗绝望”

的态度赋予了人生积极的意义。

《野草》中的“死火”

意象就非常出色地寄寓了鲁迅这一人生哲学。

然而,面对虚无,张爱玲却不如鲁迅那般彻底否定,她认为,人生若从整体来看,其底色是“苍凉”

的,但若从小处看、细处看、局部看,皆为真实的、发散着亮光的。

可以说,对虚无世界的恐怖更增加了她对世俗生活的热爱。

以鲁迅《野草·过客》与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为比较对象,对鲁、张二人在精神指向上的异同做一评析。

3.月亮意象在张爱玲作品中俯拾即是。

在《金锁记》中,这一意象使用达到顶峰,全文共九处写到月亮。

月亮不仅渲染着全篇情绪的悲凉,更将故事的悲剧性和深刻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重点分析小说首、尾对月亮的描写,分析其对小说的情节推动、氛围营造、主题深化发挥的重要功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木叶:从解开笼中鸟开始!农门春暖:家有小福妻乡村最强小神农我靠打脸封神[快穿]八十年代之悍妻有点闲快穿之女配突然被穿了云梦的魔性之旅我以熟练度苟到成仙漫威中的暗黑圣骑士放学后别来我办公室我与科比当队友庶道为王糙汉与娇女狂妃在上:邪王一宠到底火枪未能击穿裤袜法术即真理左苏神州雁回惩罪者:诡案迷凶男卑女尊修仙界直死无限所有人都知道我是好男人[快穿]都市超级邪医都市小保安斗罗里的藤虎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