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6.我认为沈从文的抒情主义来自于摈弃,而非拥抱五四作家对于个人主义的放纵追求;他对那些自命激进的作家看似前卫、实则传统的浪漫姿态,一向不能苟同。
而他的抒情话语的力量就在这一悖反之中。
沈的抒情风格和田园主题每似以不自觉的姿态流露在小说中,形成朦胧的象征。
但我认为这一朦胧的表征其实是有意为之的效果,用以强化而非松动意识形态和修辞上的审美性。
沈从文几乎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冲动,要将田园主题与现实中的恐怖、悲怆糅为一体,为幻梦在历史的混沌中保有一席之地,或在死亡与暴力的场景中提炼爱欲的伟力。
有鉴于此,我们必须正视沈从文如何将我们理解的抒情法则激进化;如何颠覆了寻常世界里正本清源的理想和现实二元对立的逻辑;又如何因此抹消了写实和抒情文学之间的界域。
王德威:《批判的抒情——沈从文的现实主义》,见《现代中国小说十讲》,134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7.勉强地使废名靠近乡土作家、京派或者周作人、沈从文,把废名研究作为这些方面研究的附属,不能完全理解废名,也不能全面评价废名,而只能感到废名的棘手和不好处置。
和乡土作家相比,发现他过淡的时代意识和超脱的视角,和京派或沈从文、汪曾祺等相比,又太趋向于晦涩。
只有把废名当作废名,一种现代文学发展允许的一种个别现象,从而去寻找存在的历史根据,这种根据更多地由于“五四”
文学的分流及周作人的理论和实践(用散文的理论培养一代小说家)来阐明,才能理解废名。
把废名与任何一个现代文学流派混合,只能抹杀废名据以存在的个性特征。
刘秉人:《近十年废名研究述评》,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4)。
8.萧乾小说在艺术上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追求。
首先,善于从生活中挖掘诗意。
无论是描写青年的恋爱,还是表现童稚的天真,作者总是带着一种富有诗意的眼光去看取人生……其次,在艺术结构上,他不以讨巧的题材取胜,不以严谨的构思见长,只是在看似平凡的生活事件中发掘人生的情趣,以感人的细节、场面和气氛感染、打动读者。
……第三,小说追求一种婉约洗练的艺术风格。
……第四,小说在语言上表现为幽丽俊逸,不施铅华而才情迸发。
作者本来就不重故事的叙述,而着眼于情感的抒发,因而文字注满了感情的色调。
朱德发:《中国现代文学史实用教程》,80页,济南,齐鲁书社,2004。
9.果园城世界里物是人非,在今昔对比的结构中唱了一曲忧伤的挽歌。
但师陀并没有颓废地沉湎在过去和人生如梦、天道无常的慨叹。
追随着陈世德的“司命老人”
只不过清晰地指示出果园城的居民无可逃避的命运与最终归宿。
所以这挽歌悲挽的是一个个枯萎的生命,而不是这田园诗似的城。
相反,它把果园城看成了戕害生命与民族发展沉滞的罪魁祸首。
因为在这城里,任何生命都不能健康生存。
这样,师陀从整体上否定了果园城存在的合理性,对制造挽歌的果园城世界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并为它送葬。
马俊江:《论师陀的果园城世界》,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1)。
泛读作品
沈从文:《萧萧》《丈夫》
废名:《竹林的故事》《桥》
芦焚:《铁匠》《无望村的馆主》
评论文献索引
严家炎.论京派小说的风貌和特征.湖北大学学报,1989(4).
阎浩岗.京派小说:和谐蕴藉的浪漫主义.南开学报,2000(2).
刘进才.在研究方法的更新中拓展与深化——京派小说研究述评.广东社会科学,2004(4).
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对作为文学家的沈从文的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
吴立昌.人性的治疗者.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