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黎锦明:《唐寡妇》
评论文献索引
赵学勇.20年代乡土小说与现代意识.兰州大学学报,1990(3).
杨剑龙.沿着天才的脚迹前行——论鲁迅对二十年代乡土作家的影响.鲁迅研究月刊,1991(10).
杨淑媛.20年代中国乡土小说的接受与借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3).
肖成.20年代乡土小说风俗描写一瞥.福建论坛,1996(6).
于文秀.漫谈20年代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学术交流,1997(6).
钟俊昆.文化批判:20年代乡土小说的一个视点.社会科学,1997(11).
凌宇.二三十年代乡土小说中的乡土意识.文学评论,2000(4).
丁帆,等.中国乡土小说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王嘉良.启蒙语境中的乡土言说——“五四”
浙东乡土作家群论.文学评论,2004(3).
刘丽华.论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的民俗文化批判.东岳论丛,2009(3).
拓展练习
1.鲁迅的乡土小说因其冷峻的批判意识和深刻的思想启蒙精神,具有无可替代的示范性和开创意义,这使中国乡土文学一开始就具备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高度的审美价值。
乡土作家在小说中所构建的地域文化,如“陈四桥道德”
(王鲁彦《黄金》)、“枫溪村文化”
(许杰《赌徒吉顺》)、“桐村文化”
(蹇先艾《水葬》)、“松村文化”
(许钦文《鼻涕阿二》)等,是继“鲁镇——未庄文化”
之后,形成的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乡土文化世界。
和鲁迅一样,他们在表现农村生活情状的同时,不忘记冷峻的文化反思。
因而理性批判与对乡土的留恋构成了乡土小说最为突出的矛盾。
阅读文本,对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予以阐释。
2.地方色彩浓郁的作品,往往具有民俗学的价值,可作民俗学者的参考。
试结合具体作品,就20年代乡土小说民俗方面的叙写做一个总结。
3.自从鲁迅先生开创了中国现代乡土文学之后,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乡土文学一直保持着强盛的创作势头。
在20世纪40年代的解放区,又有了身在华北的大量汲取民间民俗话语的赵树理、马烽和抒情型的孙犁等人,以及更接受西洋写法的柳青、周立波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乡土文学更是蔚为大观,直到80年代,始终是中国文学的主题形象。
高晓声、贾平凹、陈忠实、路遥等作家,均以乡土创作奠定了自己的文学史地位。
可以说,中国文学在某种意义上是农民文学。
在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文学这样,与农民形象、农民问题有如此深刻的不解之缘。
对此现象应有一定的认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