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唐代新创立的禅宗受儒、道思想影响最深。
它吸收了孟子的性善说,提出人人都有佛性,这是人生来就具备的,一旦你在顿悟中明心见性,就可以成佛;哪怕你是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只要你放下屠刀,也可以立地成佛。
禅宗的顿悟主张直接受到道家和玄学“玄览”
与“得意忘言”
这种感悟式思维模式的影响。
道教方面,它的儒家名教思想进一步充实,提出成德的妙训在于礼义,立身的根本在于忠孝。
唐代后期的钟吕金丹道既讲内修真功,也重外在的忠孝信仁,儒家思想已经进入到他们修行的章程里了。
唐代著名的道士成玄英、王玄览、司马承祯等人援佛入道,重视清修养神、静心修道,从而达到物我两忘的涅槃境界。
他们“三世皆空”
、“静除心垢”
等口号都有着佛教缥缈的身姿。
唐代三教融合的典型表现,莫过于唐德宗时仿效汉代金马、石渠故事而形成的三教论衡制度。
唐德宗诞辰日,召集儒、释、道三家代表进入内殿讲论。
以僧鉴虚对韦渠牟,许孟容对赵虚,僧罩延对道士郗惟素。
开始三家似乎存在矛盾,而到结束时,所有的纠结都涣然冰释。
讨论完毕,僧鉴虚对德宗皇帝说:“我唐天下,文宣王(孔子)是古今的圣人,释迦如来是西方的圣人,皇上您是南赡部州的圣人。”
三教讨论的结果归于肤浅的颂圣,可见也是政治的需要。
文学家白居易曾经参加了唐文宗大和元年的那次三教论衡。
在麟德殿内的道场,设三高座,升座的儒官原服,赐金鱼袋,释为赐紫引驾沙门,道也是赐紫道士。
论辩时,预有安排,已形成一定的套数,僧问儒对,僧难儒对,儒问僧答,儒难僧答,儒问道答,道问儒对,道难儒对,然后退。
白居易作为儒者的代表与僧人义林、道士杨弘元谈论三教义理,比如《毛诗》称六义,《论语》列四科,何者为四科?何者为六义?孝者百行之先,曾参至孝,为何不列于四科?又如《维摩经》“不可思议品”
中说须弥至大至高,芥子至微至小,为何芥子之内,容得下须弥山?就是容得下,又怎能看见呢?再如《黄庭经》中养气存神长生久视之道是什么意思?等等。
三教论衡是在始若矛盾而终至江海同归的过程中进行的,论争的目的在于融合三教而同归于善,借神道设教来提高帝王的政治威望。
三教论衡最终流于形式而遭到民间的嘲讽。
优人李可及滑稽谐戏,独出辈流。
一次,延庆节三教讲论完毕,接着是倡优演戏,李可及于是儒服岌巾,褒衣博带,登上高座,自称“三教论衡”
。
另一位演员问道:“你既然说博通三教,请问释迦如来是什么人?”
他回答道:“是妇人。”
问者吃惊地说:“为什么?”
他回答说:“《金刚经》云:‘敷(谐音夫)座而(谐音儿)坐。
’若非妇人,何烦夫坐,然后儿坐?”
皇帝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又问道:“太上老君是什么人?”
对曰:“是妇人。”
问者更加不解,于是说:“《道德经》云:‘吾有大患,是吾有身(谐音娠),及吾无身,吾复何患。
’倘非妇人,又怕什么有娠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