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字在先秦时期是比较普通的第一人称用语,但从秦始皇开始,这个字被赋予了神圣的含义,成为皇帝的专门自称用语,其目的也是在强化皇权的独尊性。
经的命名最初只限于《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但从汉代开始,经的所指出现了变化,先是因为《乐》的失传,六经缩失为五经。
然后,经的队伍出现逐渐扩大之势:在东汉时,五经因为加入了《论语》和《孝经》而成为七经;到唐代时,在科考取士中,又变为九经,即《诗》《书》《易》保持不变,《论语》和《孝经》不用,而《礼》分为《周礼》《仪礼》和《礼记》,《春秋》分为《公羊传》《穀梁传》和《左传》;唐文宗时,在九经的基础上,又取《论语》《孝经》和《尔雅》,并为十二经;再到宋代,因为孟子的地位被宋代的理学家们看重,《孟子》一书也加入了经的行列,经的范围最终定格为十三经(其后虽然还有二十一经、二十四经等说法,但都是一家之言,没有赢得普遍认可),而经部也与史、子、集等部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学术的组成部分,并一直占据核心位置。
这时,原来作为解经之作的传、说、记等,陆续跻身经的行列,经与传、说、记之间的原始界限消失。
这种情况似乎不符合六经命名的初衷,但却绝非无因所致。
因为从文献学的角度看,孔子删订的六经对汉人而言是古书经典;而那些出自后儒的传、说、记等解经之作,在东汉之后也日渐成为古书经典,列为六经一体也自然未尝不可。
二、经学产生的背景
经学在汉代的兴盛,无论是从社会政治背景,还是从学术自身发展需要等方面看,都有其必然性。
首先,从社会政治背景看,在儒学独尊局面形成之前,从秦始皇到汉武帝,对选择何种思想作为统一帝国的指导思想,最高统治者一直在探求最适宜的道路。
先是秦始皇以法家思想为理论武器统一了天下,显示了以刑法治国的成效。
此时,包括儒学在内的其他学说遭到沉重的压抑。
然而,不可一世的秦朝“二世而亡”
,使后继的汉王朝统治者看到,法家“可为一时之计,但不久长”
。
于是反其道而行之,推行“黄老之学”
,以道家“清静无为”
的思想为原则,实行无为而治。
此时,居于统治地位的是道家学说及一部分法家思想,而儒家经过“焚书坑儒”
的打击后,在伏生等坚定的儒家学者的推动下,正从几乎被湮没的状态中开始复苏、发展。
整个汉王朝前期,在“无为而治”
的政策下,很快稳定了帝国的政治局势,并出现了“文景之治”
的兴盛局面。
但是,“无为而治”
的方针虽然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政治上却出现了严重的危机,突出表现为诸侯王势力强大,中央皇权受到严重削弱甚至威胁。
面对这种情况,一些有远见的政治家提出了“削藩”
的建议,结果却引来了七国之乱。
这种局面说明“无为而治”
已经走投无路,加强中央集权,重新选择新的治国思想势在必行。
而儒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
,上合君心,下合民情,在政治上有利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在社会教化上适合于强化宗法制的传统人伦关系。
于是,汉武帝在政治措施上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在思想上也采取了统一四宇的政策,接受了董仲舒等人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由帝国上层下令,把儒家学说立为官方哲学,儒学由此取得了思想意识领域的统治地位,这是以研究儒家经典为己任的经学形成并走向繁荣的外在背景。
其次,经学在汉代的兴盛,也有一个制度上的保证,那就是汉代立经学博士的制度。
博士之称在战国时期的齐、鲁等国已出现,沈约《宋书·百官志》云:“六国时有博士,掌通古今。”
在秦国,博士成为常设之职,班固《汉书·百官表》:“博士,秦官,掌通古今。”
入汉以后,虽然在统治思想和理念上反思前朝,反其道而行之,但在实际政治制度方面,汉代颇多秦制遗留,博士之设亦如秦,“殆诸子、诗赋、术数方技皆立博士”
(王国维《汉魏博士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