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七章)圣人“外其身”
,不特意关注生命,反而“身存”
,很好地保全与护养生命。
“外其身”
、“无私”
,是方法与手段,而“成其私”
则是目的与效果。
养身之法无迹可寻,养身之效却昭然可见。
以无为之法,达养身之道。
又如关于柔弱与刚强之争,老子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老子》七十八章)天下没有什么比水更柔弱的,然而它却最能胜过坚强的东西。
老子的贵柔弱是手段,而攻坚强才是所期望的效果。
由此可见老子对待人生,主张“虚静”
,这是一种以静制动的策略,在“虚静”
的背后,隐藏着其刚大自主的人格。
(二)“圣人不仁”
:老子人生观的变奏,亦即愤世人生观的表现。
老子的人生理想是虚静自然。
然而现实的社会纷纷扰扰。
理想与现实的撞击,产生了老子愤世嫉俗的人生观。
《老子》七十七章云:“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其中之“人之道”
,正是老子所处衰周之世的写照。
其时诸侯争霸、弱肉强食,其祸酷烈,故老子愤斥“强梁者不得其死”
(《老子》四十二章),而提倡“小国寡民”
的理想社会。
其时各国统治者增加田赋,民不聊生,故老子痛斥“损不足以奉有余”
的不合理现实,而提倡“大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老子》三十二章)的自然美德。
其时诸侯变更兵制,扩军备战,而生灵涂炭,故老子认为兵戈非吉祥之物,非君子之器,而予以拒斥。
不过,通观《老子》一书,老子批判现实,并不拘泥于具体事件,而是提升于形而上学的社会人生的高度。
在《老子》中,凡一切不符合自然之“道”
的东西,都是他批判的对象,于是他以“圣人不仁”
为核心的愤世人生观又常见于以下三个层面。
一是否定权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