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二 地缘政治 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第9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概念的形成,就可以看出这种由京师到中原再诸夏的推扩意义。

“中国”

一词所指范围,随着时代的推移而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扩展过程。

这一称呼最早出现在周代文献中,是指京师(首都)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

当《尚书》上出现“中国”

时,仅仅是西周人们对自己所居关中、河洛地区的称呼;到东周时,周的附属地区也可以称为“中国”

了,“中国”

的含义扩展到包括各大小诸侯国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而随着各诸侯国疆域的膨胀,“中国”

成了列国全境的称号,指华夏诸民族居住的地区。

战国兼并,以至秦汉统一,中国整体文化格局才形成。

大汉王朝声威煊赫,强烈的自信心鼓舞知识分子提出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春秋大一统政治理想。

当然,通过行政管理在实际意义上达到六合同风,并没有淡化以帝王为中心的意识。

汉代的知识分子更加确信以帝都为核心的华夏诸民族居于土地正中,日月照临之下,饱受天地正气。

这又是由帝京中心文化推扩至华夏中心的文化观念。

画野分州还贯彻了一种重人治、重会通的礼德思想。

古代划分行政管辖区,固然包括政教、军事、刑罚等方面,但因人治礼,德教为先仍然是主导的思想宗旨。

秦汉以后,帝国强大,专制日益炽盛,统治者以重敛为富国,卒众为强兵,拓境为大业,远贡为盛德,所以更引起学者追慕上古画野分州重德治的传说,并以此为现实的指导。

他们坚信道德就像春风一样可以吹绿大地,远播四方,边境的蛮夷之辈将会闻风而化。

武力的威慑纵然得逞一时,而德化的羁縻政策会让四海之内均为自己的臣民,听命于己。

这种德化思想从文化意义上掩盖了划分政区的专制意志,从而形成帝京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认同,从因地制宜的地域文化观上升到整体文化的会通。

仿佛百川虽然异趋,然必汇于大海,这样九州大地才没有洪水泛滥之患;万国虽然殊途,如果都能和华夏民族通好,那么天下太平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历代行政区划分总是很严密的,中国古代对土地管理的重视由此可窥一斑。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古人重视了陆地,却相对轻视了海洋。

中国的地理形势是负陆背海,以大河大陆为主体,所以中国古人的地理观不同于古代希腊、罗马与埃及等重视海洋的海上民族。

中国古人并非没有海的意识,前面提到的《山海经》与邹衍的“大九州”

观,都是那个时代人们对海洋的描述和想象。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古代“四海”

的观念没有国家所管辖的海域意义,而是指汉族以外偏远的少数民族居处的地方。

在元明海上交通开启之前,古人对海洋的认识,除了客观记述外,主要表现在命运避风港与理想仙境两个方面。

孔子慨叹如果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能在大地上实现,他将驾一叶扁舟漂流海中;喜欢幻想、追求自由境界的李白对“烟涛微茫信难求”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海上神山满怀着虚渺的想象。

这种重理想、轻实用的海洋观,直到明成祖时郑和下西洋宣扬大明王朝的声威之际才有所变化,海运的益处渐渐呈现在文人的笔下。

但郑和下西洋不久,就遭到目光短浅、封闭固陋的朝臣反对,他们只是夸张地看到此举只会费钱粮千万、死军民上万,除了带回几件海外珍宝,对国家有什么样的好处却不是他们的眼界能揣摩到的。

此后明清两朝的政策仍是海禁大于海运。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达·伽马发现印度新航线,他们的努力开辟了一个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但在二人之前六七十年就开始海上活动的郑和,他的壮举在他死后却随他埋进了坟墓;此后的封建社会再也没有出现第二个郑和。

明清时代统治者保守落后的思想,中国文化久远的重陆轻海地理观的深沉积淀和影响,恐怕都是我们后人需要质问和反思的根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电影世界交换师七年顾初如北沧元图没人告诉我这不是游戏疯批美人带崽征服娱乐圈我做噩梦能变强外室之妻恰逢雨连天万界大表哥英雄无敌之佣兵术修大巫团宠格格是食修紫藤花游记我靠脸在无限流世界装小可怜娘娘她独得帝心木叶:从解开笼中鸟开始!快穿之反派也是有骨气的邪王火妃:殿下等着瞧七零之彪悍娘亲斗罗大陆之星罗大帝病弱权臣被悍妻喊去种田快穿三界之我的宠物是阎罗大佬星际之真千金在种田我一个NPC能有什么坏心思荣光[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