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当然,南北之分只是在某一文化层面的相对之论,秦、汉、唐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南北交通与儒道互补更是文化学术发展的趋向,所以我们在关注地域文化与南北文化的差异时,还应该重视大一统帝国政治图式的帝京文化。
中国古代地理类著作在分类时,编排的次序有先后的不同。
一般是宫殿类摆在最前,其次是总志,次都会郡县,次边防,次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纪。
把宫殿、都会类摆在前列,显然是大一统文化为历代学者重视的结果。
古代大一统帝国的核心是皇帝为代表的集权政体,也就是宫殿所在的帝都,这样就构成了历史悠久而且为人钦羡的“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王维《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的帝京文化。
古代都城制度最为严密,因为都城(或称国都、京师、京都)是全国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所以国家不允许地方的城市在规格上超过它。
春秋时期,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心怀不轨,有意和郑伯宫廷对抗,封地城市的规模超过了都城。
按当时的规定,国家最大的城市不能超过首都的三分之一,中等城市是五分之一,小城市是九分之一。
大臣们认为不合礼制的城市必将给国家带来难以想象的后果,请郑庄公务必小心防范。
这说明国家对地方城市有严格的控制,以确保全国首善之区京师在规模上有压倒性的优势。
图1-2-9故宫
选择好的地址为都城,这是新建政权的首要问题。
为此,有时还要不断更换京师。
早在三代,传说夏朝先后建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安邑(今山西夏县)、帝丘(今河南濮阳)等地。
商朝由于水患,迁都频繁,始建都亳(今山东曹南县),后相继迁于嚣(今河南荥阳东北)、相(今河南内黄南)、邢(今河南温县东)、庇(今山东郓城北)、奄(今山东曲阜)与殷(今河南安阳西)。
根据考古发现,这些都城还类似大型聚落。
有史料记载的都城建设始于西周,周文王定都于沣水西岸的丰(今陕西户县东),称丰京。
周武王迁都东岸的镐(今陕西长安县西南),称镐京或宗周,与丰京合称丰镐。
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之后,史称东周。
洛邑有王城和外城之分,王城方一千七百二十丈,外城方七百里,颇具规模。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王国都城都非常富丽宏大,如鲁国的曲阜,齐国的临淄,晋国的新田,赵国的邯郸,魏国的安邑与楚国的鄂都等。
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帝都建设开始相对稳定,例如秦的咸阳、西汉的长安、东汉的洛阳、六朝的建康(南京)、唐的长安、北宋的东京(开封)、南宋的临安(杭州)、元代的大都与明清的北京,都成了各时代的政治文化中心。
古代史书和一些都城志记载了大量文物制度和史事趣闻,而对以帝京为主体的大一统文化则描述很少,相比之下,历代文学作品对帝京文化的宣扬就显得十分珍贵了。
我国第一部文学总集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选赋十五类,首列“京都”
,第一篇是班固的《两都赋》,第二篇是张衡的《二京赋》,都是宣扬两汉首都长安与洛阳的帝京文化的典范之作。
东汉第一任统治者刘秀是南阳士族豪强的代表,他从关东士族豪强的利益出发,建都洛阳。
这引起了关中父老的不满,他们要求朝廷迁都长安,而极力贬低洛阳。
班固持反对意见,为此创作了《两都赋》。
其中《东都赋》颂扬了光武帝刘秀的功劳,又叙述汉明帝崇礼仪、明教化,修建洛邑,以及田猎、祭祀、朝会和宴饮等盛况,以此和代表关中父老观点的西都宾仗险阻、夸奢丽、恣游猎的描述形成鲜明的对比,从政治和地理形势等方面说明建都洛阳的正确性。
张衡《二京赋》以京都为主体,对整个大汉帝国的政治、经济、天文、地理、宗教、历史、艺术、礼俗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描绘。
描写长安三辅景况,不限于地理形态,而是表现出一种掩压前修、君临万邦的态势,是大一统文化的象征。
赋中极力刻画东汉王朝的各种典礼,充分显现那种帝国雄强、文德武功、礼乐彬蔚、四方宾服的帝京文化风采。
继班、张之后,历代都有京都赋的创作,如晋左思《三都(魏、蜀、吴)赋》,唐李庾《两都(长安、洛阳)赋》,宋周邦彦《汴都(开封)赋》,元黄文仲《大都(北京)赋》,明桑悦《两都(北京、南京)赋》,金幼牧《皇都大一统赋》、陈敬宗《北京赋》,清乾隆皇帝《盛京(沈阳)赋》等,无一不是表现统一帝国文化的雄张气象。
这是不能依据地域文化或南北文化概念来加以分割的。
三、政区与文化
作为以内陆为主体的大国文化,因地制宜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政治文化构建的思想主旨,所以画野分州的行政区域的设置,集中体现了帝京文化对地域文化的统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