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有才能的人能够得到重用,人们讲究诚信,注重和睦。
大家不只关爱自己的亲人,不只疼爱自己的子女。
全社会的老人都能安享晚年,身强力壮的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才干,儿童都能健康成长,鳏寡孤独和残疾、有病的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有自己的职业,妇女有自己的家庭。
人们厌恶把财物丢弃在地上,却没有人把它藏起来据为己有;厌恶有力却不肯出力的人,但绝不要求别人为自己出力。
这样各种阴谋都不会产生,盗贼和乱臣都不会出现,外面的大门也不用关闭。
这就是古代知识分子渴慕的大同世界。
直到近代学者康有为著《大同书》,孙中山倡导“天下为公”
的思想,都与此一脉相承。
源于重血缘、重家族的观念,中国古代文化存在“先亲亲而后尊贤”
的封闭性;但在一系列的推扩之后,中国古代文化又具有极为开阔的包容性质,这就形成了“大同”
的政治伦理意识和“民胞物与”
的宇宙伦理意识,将对社会乃至人类的关注置于个人的欲望和自私的行为之上。
以家庭为核心,由此上升到伦理本位的社会,整个社会各种关系一概家庭化,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对于四面八方的伦理关系,都负有相当的义务;同时,四面八方与他有关系的人,也对他负有相当的义务。
全社会的人不期然而然相互关联起来,无形中成为一种组织。
这就是自古相传的“天下一家”
、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理想境界。
这和西方注重个人与团体的观念有实质性的不同。
三、人性与人性论
在亲缘伦理与政治伦理乃至宇宙伦理的整合过程中,最能引起关注的是对“人性”
的探究,所谓“竹中一滴曹溪水,涨起西江十八滩”
(苏轼《赠龙光长老》),中国文化精神的发展,核心就在于“人性”
的彰显与拓展。
“性”
字从心从生,有人生,有人心,就有人性。
古人言“性”
,初见《诗经》《尚书》《左传》等文化典籍,都有生性、本性的意思,而且还含法天则地、制礼以规范君民的作用。
自从春秋战国诸子之学兴起,人性的问题开始得到重视。
孔子很少讲人性,《论语》中只记载了如“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一类的话。
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一生主要从事教书育人的教育事业,所以他十分注意教育对一个人的改变,从而认识到人的天性都是相近的,由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而使人各不相同。
他的学生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可见孔子言性涉及与天道的关系,而“仁”
是他融合性与天道的真实内容。
孔子视仁为人生而即有、先天所有的人性,而仁的特质又是不断地突破、超越生理欲望的限制。
从先天所有而又无限超越这一点来讲,以仁为内容的人性,实际上和传统所说的天道、天命相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