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四 诗骚传统 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第3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可以说,这首诗无论是汉儒旧注的所谓“后妃之德”

,还是近代还原为优美的抒情诗,其中对人的原始欲望所作的人文提升,应是一致的;刺之者如《鄘风·墙有茨》的“墙有茨,不可扫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

所可道者,言之丑也”

,《毛诗序》以为刺卫公子顽上烝庶母宣姜事,而烝、报乃是婚姻旧俗,故在上古并无“**”

之刺,只是周代人文兴起,归俗礼制,才有了“夫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的礼法要求。

如此一美一刺,作为个案所体现的普遍意义,无疑浇铸了中国文学发展中一以贯之的人伦德性。

致用最后构成了中国文学传统中的现实精神。

关于《诗》之“用”

,首先要考察的是献诗与采诗之说,献诗如《国语·周语上》的“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左传》襄公十四年的“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

等,都把《诗》作为当代政教之用;采诗如《汉书·艺文志》的“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汉书·食货志》的“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本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

等,这对于了解汉儒解诗致用的思想,是有探源意义的。

其次是与献诗说相关的“诗教”

观,所谓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指的是周制《诗》具有普遍的教育功用。

再次是外交酬酢与宾朋往来的“赋诗言志”

,如《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公子季札赴鲁聘问,观周乐于鲁,即是以政俗兴衰的眼光来批评《诗》的,而襄公二十七年载,赵孟请郑国七位卿大夫赋诗言志,以及《国语·晋语》的“秦伯赋《采菽》,子余使公子赋《黍苗》”

等,或颂成篇,或赋断章,都是言志致用的例证。

此外,《诗》的致用观念更普遍地表现于假《诗》议政之风和“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如大夫议政有“忧心如酲,谁秉国成。

不自为政,卒老百姓”

,庶人议政有“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等,这些可以说是中国诗人现实批判精神的源头。

中国文学向来重视现实人生,尤其是将作家自己的真实人生体验写入作品,这一点与《诗》的功用潜符默契,显示了与西方文学不甚相同的文化特色。

图5-4-2明代文徵明《湘君湘夫人图》

与《诗》三百篇主要表现中原北地的文化不同,楚骚的特色首先在于其具有南方荆楚文化色彩,而其直观性的抒泄方式与虚构性的神幻描写,同样显示出了与《诗》相异的艺术风格。

宋人黄伯恩《翼骚序》云:“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故可谓之‘楚辞’。”

近人梁启超从“文学地理”

随“政治地理”

转移的角度考虑,不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论述了南北学术品格的差异,而且还在《中国地理大势论》中对南北文风作出了这样的辨析:“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

他认为南方文学传统定尊于楚骚之意甚明,而刘师培在《南北文学不同论》中则由小学辨音声,再导入文化地理以论文学,议论更为周密。

从地理文学看楚骚抒情之体,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启示,但也不尽于此,至少尚有两点值得申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欢想世界现在我想做个好人没金手指照样无敌灶神崽崽三岁半黑夜玩家人仙武帝射程之内遍地真理帝王独宠:皇后娘娘沦陷了我妻世界我用学习系统搞科技穿成残疾将军的小甜妻我要做阁老我在末世能升级郎悔被奶奶按头结婚?爷他一秒沦陷了我不是五五开冠冕唐皇这个团宠有点凶大唐如意郎我又把偏执夫君亲哭了藏锋神算:开局拒绝女帝!刀镇星河悠闲修道人生和天下第一的隐居生活(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