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九 心性体用 理学的昌明与衰变(第13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尽管叶适对宋代理学家批评甚多,但是他的“理在事中”

思想仍然是作为理学一派而彰显的。

再则,值得注意的是,明末清初诸多思想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批评,多以事功精神为意,当是与永嘉学派之间有一定的渊源。

五、理学的衰变期

图4-9-6王守仁像

第四阶段是理学的衰变期,这一阶段主要以明代心学的昌盛为主要形态,其中尤以阳明学为代表。

元明两朝学术,以理学为主,尤其是程朱理学既为官方哲学,亦是数百年鉴才取士的标准。

在此期学术思想几近大一统的情况之下,明代出现了一批被视为异端思想家的理学革新力量,而其中的代表王守仁的“阳明学”

也就成为了继朱子之后的又一座学术丰碑。

宋明理学肇发于北宋四子,由南宋朱熹集其大成,至“阳明学”

的出现,则呈现解构之势。

王阳明《传习录》云:“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之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出于孔子者乎?”

所以他明确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

吾心之处事物纯乎天理而无人伪之杂谓之善,非在事物有定所之可求也。

处物为义,是吾心之得其宜也,义非在外可袭而取也。

格者格此也,致者致此也。”

(《与王纯甫》)由此心即理、心外无理的观念,王氏提出了“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义处即是知”

(《传习录》)“知行合一”

的思想,而为达到这一境界,他的口号就是“致良知”

《孟子·尽心上》云:“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王氏继承这一理念并赋予其更丰富的内容:“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悌,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传习录》上),并说:“良知者,心之本体”

(《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在阳明这里,“良知”

具有了先验性,普遍性。

王氏到晚年提出了“四句教法”

,几乎可看作是他学术的总结: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无善无恶可以看作是对心体的一种界定;有善有恶则是个体的意愿反映与表现;知善知恶是一种道德意识,而作为心与理的统一体的良知,表现出对善恶的先验性认知;为善去恶是理学的最高追求,也就是要追求成圣需要的实践过程,这些实际上也就是完成了一个“知行合一”

的过程。

王氏的这一套理论不仅瓦解了程朱以来“理在事先”

的本体论哲学基础,而且对其苦心经营的格物致知的系统也进行了全面的解构。

到阳明弟子王畿、王艮,或混泯三教,倡言顿悟,或革除羁绊,倡导现成自在,所谓心学横流,犹如狂禅,理学作为学术主潮,也因此而终结。

理学的本质是心性体用理论,是对伦理学的探究。

其学术体系的建构基本上表现为两种思路:一为返本,即返归先秦儒学人伦道德之根本;二为吸纳,即吸纳汉唐学术(包括被理学家们斥为异端的道、释、玄学理论)思想与理论成就,从而完成对旧儒学的改造。

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这种返本、吸纳的方向、程度与选择的差异,才形成了宋明理学不同的学派。

同时,也正是因为宋明理学家们都有着返本与吸纳的要求和经验,才使他们没有脱离对理学本质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因此在宗派林立之中经历了众多的辩争与探索,最终完成了以儒学为中心并超越汉、唐哲学理论的圆融的思想体系———宋明理学的建构。

宋明理学家们将儒家的道德人性提升到宇宙本体的高度,创立了理学,理学的昌明、发展,与魏晋玄学和隋唐时期佛教所主张的自性空的思想理论相比较,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理学自身发展的褊狭已经逐渐不能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统治者为其政治需要而推行的种种文化专制政策,乃至这些政策在士人之中所引起的负面效应,都促使理学走向衰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电影世界交换师七年顾初如北沧元图没人告诉我这不是游戏疯批美人带崽征服娱乐圈我做噩梦能变强外室之妻恰逢雨连天万界大表哥英雄无敌之佣兵术修大巫团宠格格是食修紫藤花游记我靠脸在无限流世界装小可怜娘娘她独得帝心木叶:从解开笼中鸟开始!快穿之反派也是有骨气的邪王火妃:殿下等着瞧七零之彪悍娘亲斗罗大陆之星罗大帝病弱权臣被悍妻喊去种田快穿三界之我的宠物是阎罗大佬星际之真千金在种田我一个NPC能有什么坏心思荣光[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