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七 言意之辨 玄学清谈及玄理探求(第8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不过,魏晋风度所代表的生活姿态和生活理念固然有颓废、放纵等消极的一面,但更多地体现在一种个体追求人性张扬、探寻人生真趣的积极一面。

魏晋风度落实到具体的生活举止与言行上,有多种多样的样式与形态,或服药炼丹,或饮酒任气,或评品人物,或越礼任性,或**无羁。

以“竹林七贤”

而言,阮籍常常驾车沿道任意而行,至于路尽头处则放声痛哭,哭毕而返。

他听说步兵校尉营中藏有美酒,就主动求此职位,每日以饮酒为欢。

邻家有少女美,未长大而病死,虽未相识,却径造其家,扶棺哀恸不已。

又善为青白眼,“白眼”

以待世俗小人,唯对“风姿特秀”

的同道中人嵇康“青眼”

有加。

嵇康为人一样潇洒不羁,因谗言而获罪,有三千太学生前往刑场为之求情,嵇康神情自若地抚《广陵散》一曲,然后泰然就死。

至于刘伶,以嗜酒闻名,酒醉则**而卧,有人以不雅相诫,答道:人生本**而来,我以天地为外衣,以房屋为贴身内衣,自是相宜。

你没事跑到我的内衣里来啰嗦什么?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不过,要是说魏晋士人最有代表性的体悟玄真的方式,则是静室清谈和山水畅情这两种。

在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描写:“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王羲之所言“悟言一室”

与“放浪形骸”

,极形象地概括了魏晋士人清谈明性和山水畅情的两种行为方式。

这两种行为从时间上看,魏、西晋间士人偏重于清谈明性,而东晋士人则更喜好寄情山水。

在魏晋时代的士人那里,挥塵清谈既是他们虚静悟道的生存方式,也同时带有一种自觉的学术探讨色彩。

清谈从形式上讲,来源于东汉后期以来品评人物、讥弹时事的清议风气。

魏晋玄学家们沿袭前贤的做法,又从老子那里借来“虚静”

之说,从庄子那里借来“心斋”

的概念,在相互来往中谈玄论道,辨名析理,希望通过冥思玄想,达到一种得意而忘言的玄妙悟道境界。

正始时期著名的玄学家阮籍在《清思赋》中,就曾描述过自己体悟玄境的感受:“夫清虚寥廓,则神物来集;飘摇恍惚,则洞幽贯冥;冰心玉质,则激洁思存;恬淡无欲,则泰志适情。”

魏末晋初,以清谈著名的玄学家除了王弼、何晏以及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

等,其余如裴徽、荀粲、傅嘏等均为通玄之士。

玄学的许多重要命题和主张都是他们在此期间提出的,清谈明道是此时士人的一种重要社会交往和表现自我的方式。

玄学家们因为具体才情的不同,在谈玄论道中不免各有偏胜,或有能在其间进行调和者,往往赢得高誉。

《世说新语·文学》载:“傅嘏善言虚胜,荀粲谈尚玄远。

每至共语,有争而不相喻。

裴冀州释二家之义,通彼我之怀,常使两情皆得,彼此俱畅。”

至东晋时期,清谈玄理仍是士人的喜好,只是较前朝相对游离政治,由明性豁情而趋向风神意趣之审美,更加倾心于空灵、神韵。

试观卫玠清谈的两则事例。

第一则见于《卫玠别传》,说王澄为人一向比较骄傲,世人多难入其法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我的玩家能成神重生之娱乐圈事件簿破浪逆天仙尊2枕上欢宠:隐婚总裁难伺候文娱从自媒体开始邪王,请放过大秦从献仙药开始满级大佬从斗罗开始我在日本当剑豪穿进古早虐文里当妈粉求求你当个正经法师吧我在火影修仙左苏我差亿点成了普通人最强仙尊重生都市没金手指照样无敌梦魇侵袭:我变成了怪物!直播:开局证明无限多元宇宙大唐黑脸神我真不是法爷升平乐大佬从娱乐模拟开始昼夜[综英美]改造基地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