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即洋枪队),下辖“机枪队”
、“阵地炮队”
、“步兵团”
和“攻城炮队”
编制,都说明了兵种与兵制伴随着时代步伐的演进与发展。
二、兵略与战争
由于中国古代政治的宗法君主制的特征,其“家天下”
形态决定了政权的更换多以战争形式完成,所以自传说神农伐斧燧之战以后,数千年来无数的大大小小的战争展示的丰富多彩的战略与战术,凸显了我国军事史上的兵略文化。
而从历代战争看兵略艺术,又可分为三个时期:
图2-7-2李广像
二是农耕与游牧两个经济区的战争。
唐代诗人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对汉唐胡汉争锋的边塞战争的描述,其中讴歌了汉飞将军李广抗击匈奴的威名。
其实历史上针对草原民族的进攻与防御,早在先秦就已存在,如《诗经·小雅·出车》记“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猃狁于襄”
,就是周朝筑城“拒胡”
之事。
抗击匈奴的战争,以汉武帝一朝最为激烈,也是由自汉初匈奴南侵到汉军反击的战略转移的阶段。
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位有作为的帝王。
从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起,对北方匈奴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战略反攻战役。
这次战争规模较大的进行了十一次,前五次得势,后六次失利,其中兵略运用的得当,起了关键作用。
以前五次战役为例,第一次是反击河南,采取了胡骑东进,汉军西击策略,首战告捷。
第二次是袭击右贤王庭战役,采取了神速进军,夜战取胜的战术。
第三次是攻击单于本部,采取集中优势兵力,正面攻克的方针。
第四次是袭取河西(武威、张掖、酒泉等地)之战,采取佯攻北庭,掉头西向的突袭方法取胜。
第五次是复入漠北与匈奴主力决战,使“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
(《资治通鉴·武帝元狩四年》),成为汉武帝反匈战争的巅峰。
而汉军能够取得多次反匈战事的胜利,又与武帝的前期战略准备相联系。
首先在军事上健全军制,征选兵员。
其次建设骑兵,选拔善战的将校。
再次修筑通往雁门的道路,为大军进发提供保证。
同时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也做出备战所需的积极准备。
随着历史的演进,在宋、金、元三王朝的时代,草原民族又在战略上取得了明显优势,其中从辽(契丹)、西夏到金(女真)、元(蒙古)皆因娴熟骑兵集团的作战战略,取得了诸多成功战例。
而蒙古军队在消灭金、宋的战役中,又采取了诸如分进合击,大规模迂回作战的方式掠地取胜,同时由专务乘乱、掳掠剽窃转向筑城列障、就地屯田,为夺取全国政权获得战略的保证。
同时,两宋为抗击金、元草原民族的南侵,除了发展骑兵,还借助水域天险(如洞庭湖、长江)发挥水战优势拒敌,客观上发展了我国古代水军的战斗能力。
三是从内陆兵战到海防水战的转移。
我国自唐宋以来海上交通的开辟,既发展了海上贸易,又增加了海疆的军事行为,尤其是由冷兵器转向热兵器时代,中原政权对北地草原民族的防守已转向东南沿海的防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