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为目的地。
传说中的昆仑山以产玉闻名,是有名的玉山。
古人以为服玉可以长生不老。
这种认识在战国时期已十分流行。
屈原在《九章·涉江》中写道:“登昆仑兮食玉英。”
诗人在幻想世界中登上昆仑山服食玉英(玉的精华),以致长生不死,与天地比寿,与日月齐光。
作为中国本土宗教的道教,多供奉昆仑诸神,又称它为“玉昆”
,即群玉山。
李白《清平调》以“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歌咏四大美人之一的贵妃杨玉环,将她比作昆仑山上的女神;李贺《马诗》的“忽忆周天子,驱车上玉山”
,追述周穆王西行的故事也联想到此山,这些都是有深厚的宗教背景和悠久的神话传说为基础的。
从古至今对昆仑地理形势的考察,实际上暗含了对中国文化起源于西部的体认。
撇开具有神话性质的古史传说不提,从人类文化起源来看,人类文化最先开始于有河水灌溉的地区,肥沃的冲积带和充足的水分为农业的生产提供了天然的便利条件。
我国古代文化遗址分布极广,如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岷江附近的三星堆文化,长江中下游的屈家岭文化和钱塘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等,已呈示早期农耕文明的征象。
以农耕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文明的发展,比较突出地表现在黄河与长江流域。
但文化的起源并不依赖河流本身,而是河流的各条支流。
每一支流的两岸和它流进江河的两水相交的那一个三角地带,是古代中国文化的摇篮。
例如,唐、虞文化兴于山西西南部黄河大曲的东岸、北岸、汾水两岸及其流入黄河的三角洲;夏文化兴于河南西部黄河大曲南岸,伊水、洛水两岸及其流入黄河的三角洲;周文化兴于山西东部黄河大曲的西岸、渭水两岸及其流入黄河的三角洲。
此后相继繁荣的江汉、江淮以及珠江三角洲等,表明了中国农业文化的发展与扩大。
从这样的地理环境与地缘特征,我们又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地域文化、两河文化(南北文化)与大一统文化的递进关系和结构关系。
这也是古代学者对地理与文化持论圆通的一个重要原因。
自周汉以来,我国地理学著作不断出现。
著名的有《尚书·禹贡》《周礼·职方氏》《山海经》《汉书·地理志》(由此开启历代史书的《地理志》),晋裴秀的《地形方丈图》与“制图六体”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唐李泰的《括地志》、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王存的《元丰九域志》、沈括的《梦溪笔谈》,元朱思本的《舆地图》,明罗洪先的《广舆图》、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及《肇域志》,清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刘献庭的《广阳杂记》、孙兰的《柳庭舆地隅说》、和宁的《西藏赋》、徐松的《西域水道记》及《新疆赋》、洪亮吉的地理学与人口理论、魏源的《海国图志》等。
图1-2-4徐霞客像
图1-2-5《山海经》书影
从众多的地理论著中,可以看到古代学者对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所持的见解。
古代地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
天有日月星辰,舒布成彰,故称天文;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条理,故称地理。
仰能观天文,俯能察地理,做到这两点,说明他已经了解了大千世界的幽明之事。
《周礼》设置了大司徒、职方氏、冢人等二十余种官职掌握九州形势,山川所宜,涉及土地、财政、民族、人口、城市、村落、墓园等各端,构成极为完备的人文地理知识体系。
古代的地理学研究将地域观念与行政管理结合起来。
虽然那时的学者也讲究“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
(《礼记·王制》),但如果遍考古代典籍,古人论地域的观念,着眼点与国外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因地论人不同,而是以地域的差别为王者制礼与治理国家提供学术指导,这就是所谓的移风易俗,以教化培养理想的人伦。
可以说古代地理论著,绝大多数是为王者画野分州的行政管理服务,达到协和万邦的目的。
唐太宗李世民将天下分为十道来治理,他的四子李泰为此写出了《括地志》。
李吉甫撰写《元和郡县志》的目的也在于帮助明王圣主了解天下的形势,占据有利的地形,以获得战争的胜利。
正因如此,致用精神成了地理学的中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