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说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也是西学东渐的演变历程。
尽管洋务派、早期维新派等都在讲“中体西用”
,但他们各自所讲的“中体西用”
的内涵并不完全一样。
洋务运动兴起之初,当时人们心目中的“西学”
主要是战舰、火器和养兵、练兵的方法以及机器制造等学问。
随着中国人对军械技能的学习以及对西方文化认识的逐渐加深,进一步认识到“西学”
还应包括“算、绘、矿、匠、声、光、化、电”
等多方面的事物。
后来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特别是一批批使臣、留学生出国学习和考察后,进一步加深了对“西学”
的了解,加之洋务实践活动所不断提供的新的启示,中国人眼中的“西学”
更扩大到西方历史和西方政治,已开始接触到“议院”
、“君民共主”
等政治问题了。
洋务派讲“中体西用”
,强调的是西文、西艺;早期维新派讲“中体西用”
,强调的是西政,要求中国进行政治改革,实际上是把“议院”
、“君民共主”
等当作“西用”
来接纳的。
他们的设想是以西方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为模式,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改革。
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是先看到其武器精良,技术先进,于是几乎众口一词地要学西方先进技术,但善于思考而又敢于正视现实的先行者,通过实地考察进一步认识到西方的强大主要在议院和民主制度的设置,在于制度的优良,于是开始关注西方的政体,提倡维新政治制度和文化礼俗。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出于对西学的接受,反对洋务派将清政府的积弱积贫仅仅归咎于“器用不如人”
,进行了观念上的转变,开始以君主立宪挑战君主专制,以民权平等挑战三纲五常,以学校教育挑战科举制度。
康有为的《上清帝第二书》、梁启超的《变法通议》、谭嗣同的《仁学》、严复的《原强》对这种观点都有完整的表述,可以清晰地看到维新派人士改良思想中的西学与实学。
当然,来自守旧派的攻击和戊戌变法的破产,也都说明了这一阶段改良礼制的失败,其中当然也深深地蕴藏着中、西文化的冲突。
(三)辛亥革命爆发后的一段时期,中西文化论争在“民主共和”
与“君主立宪”
、“欧化”
与“国粹”
等方面展开。
图6-2-1孙中山像
改良派变法失败后,有关人士面对资产阶级革命思潮,转而鼓吹“保皇复辟”
,并由历代“明君圣贤”
推衍出“仁德仁政”
的思想。
改良派竭力歌颂君主立宪,诋毁革命。
他们认为要使中国富强,只要进行改良,实行君主立宪就可以了。
改良派断言革命必将造成社会动**,招致外国干涉,从而导致国家的灭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