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二 内圣外王 儒学的形成与人文理想(第9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孟子认为,君王的作用是保护民众,君王应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对于暴君,孟子以民贼独夫视之,认为民众有权利对其放逐、诛杀,而民众不必担负“弑君”

的罪名。

对于君主,他一反孔子的恭顺,而表现出刚烈的性格:“君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与后世的一味愚忠相比,更显示出进步性。

(3)觉民。

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良知,都有善端,皆可为尧舜,故认为圣人、君子与民众的区别仅在于前者先达到了道德的自觉。

因此,他主张为政、治民之道应以“觉民”

为主,启发民众的道德自觉。

先知先觉之人觉后知后觉之人,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4)制民常产。

孟子认为人民占有一定的土地,“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孟子·梁惠王上》),就会拥护君王,而君王可以行王道于天下。

在人格批判的价值观念上,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义观,但更重“义”

字。

他反复论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

;“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

(《孟子·离娄上》)。

由此,孟子提出“义利之辨”

:“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上》)在孟子看来,“义”

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保障,人的生命可丢,唯“义”

不可夺。

“舍生取义”

,这一观念由此而来,并成为千古志士仁人的精神动力。

另一与孔子思想不尽相同的概念是“礼”

在孔子那里,“礼”

偏重于“尊王”

,即所谓正名,使臣下不犯上。

而在孟子这儿,“礼”

则偏重于“贵民”

孟子认为“礼”

之本在民心。

如果“礼”

违背人道天性,则当以权变之法屈“礼”

而从“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星际之真千金在种田水与火(原名服不服)你跑不过我吧恋爱要在模拟后抱上鱼尾巴后娘娘们拼命宫斗,丑王妃摆烂上位穿书后我和摄政王HE了从港综签到成为传说韩警官我在通关游戏当大佬追击半岛死亡万花筒众神世界重生从夺舍自己开始诸天之从新做人楼白的游戏王奇妙冒险丹皇武帝我是大渣男[快穿]重生成世子的心尖宠王爷在上,王妃她绝色无双农门娇俏小厨娘守寡后我重生了离婚后我成了娱乐圈大佬破产男配不想跟我分手一人之开始的道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