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周王室不仅在中央设有史官,而且在诸侯,甚至是卿大夫的领地内也设有史官。
有些诸侯国的史官,还是周王赐予的。
如周初,周公之长子伯禽受封于鲁,其中就包括“祝、宗、卜、史、备物、典策”
。
正因为这个原因,鲁国历史较别国的记载更为详细。
后来司马迁作《史记》,著春秋各国世代年数,唯有鲁国的年数可以上溯到周昭王时期,这与鲁国的史官设立较早有很大关系。
其他诸侯国亦有史官,如齐国有太史、南史;楚国有左史;郑国有太史;秦国、赵国有御史。
各诸侯国史官有名可考者如:晋国有史赵、董狐;楚国有倚相、史皇;赵国有史墨。
各国史官留下的历史著作有齐国之史《齐春秋》、燕国之史《燕春秋》、宋国之史《宋春秋》、郑国之史《郑志》《郑书》、晋国之史《乘》、楚国之史《梼杌》、鲁国之史《春秋》。
西周王朝如此众多的史官及史书,说明了当时史官制度已非常发达,事实也是如此。
西周王室非常重视史官,甚至周代的官制职任统以史官称之。
如《礼记·内则》载史官数云:“王官之史可数者,天官一百四十四人,地官一百九十二人,春官二百六十四人,夏官二百一十五人,秋官一百七十一人,共九百八十六人。
冬官不可知。
又如商肆之史,无数可稽。
合之,殆不在千人以下也。”
而史官之职守,亦颇为广泛。
他们协助政务、记录时事、起草公文、掌管文书。
同时,他们还担负着对帝王的教育、训导。
如《国语·周语上》记载:“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行事而不悖。”
《国语·楚语上》也记载:“临事有瞽、史之导,宴居有师、工之诵;史不失书,矇不失诵,以训御之。”
周代统治者看到了殷革夏命,又经历了“商之孙子……侯于周服”
的历史转折,开始对天命观产生怀疑,对上天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而将目光转向现实,并形成了注重人事的历史鉴戒观。
因此,在周初建立了一个对天子多位一体的历史训诫集团,史、瞽便是其中的主要成员。
这种对君主的历史训导,影响到我国后来的整个古代社会,历代帝王都以学习历史知识为其必修课,周围集结着人数众多的提供历史经验的智囊团。
不仅如此,周王室的史官还负有对周天子箴谏、督促的责任。
例如,周成王仅仅戏言要分封武王之子叔虞,史官佚认为“天子无戏言”
,执意要求周成王分封叔虞,终于促使周成王封叔虞于唐,便是一例。
另外,周代的史官有时还担负着祭祀的职责。
所以西周及春秋时期的文献中有大量史巫、史祝合称的现象,该类文献中亦常言及史官占卜之事。
从上文的描述可知,史官地位较高,对国家政事可以发表独立的见解,这可以视为中国学术思想的独立。
同时周朝史官职掌极为广泛,由此便出现了后世学者因史官制度而以史官文化总结先秦的现象。
章学诚提出了著名的“六经皆史”
。
其实,有这种认识的人不止章学诚一人,早在明代,王阳明回答学生徐爱的问题时便说:“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
(《传习录》上)此外,王世贞、李贽、何景明、潘府、顾炎武等人也曾有过类似的论述,有学者还将这一论点追溯至元代的郝经,甚至东汉。
章氏在前人的基础上,深入论证,认为周代官师合一,六经皆在五官,故隶属于史官。
此后,与章氏同属浙东学派的龚自珍在《古史钩沈论》中对章氏的论点作进一步阐释,他说:“周之世官,大者史,史之外,无有语言焉,史之外,无有文字焉;史之外,无有人伦品目焉。
史存而周存,史亡而周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