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三 真人垂训 道教的形成与发展(第4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修道成仙思想乃是道教的核心,道教的教理教义和各种修炼方术,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而展开的。

先秦道家后来演变为黄老之学。

这种黄老之学是以道家的清静养生、无为治世为主,但汲取了阴阳、儒、墨、名、法各家的部分内容,已不完全是先秦的道家,而被称为黄老术的新道家。

黄老之学在西汉初年是当时的统治思想,西汉政权巩固之后,黄老之学作为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不再为统治者所用,汉武帝改为“独尊儒术”

,但是黄老之学此时仍然具有较大影响力。

此时的汉武帝既崇尚儒术,又崇尚神仙。

这时的治黄老学者转向从事道家学术和神仙方术的研究,以维护其发展。

黄老学者与仙道的方士结合,开始神话黄帝,宣扬神仙之学。

黄老之学演变成为黄老崇拜,这对道教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太平道的创始人张角就是黄老道的信徒,《后汉书·皇甫嵩传》载:“初巨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

其次,道教还汲取了儒家的伦理纲常思想。

《荀子·礼论》提出“礼有三本”

之说,认为:“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

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汉代大儒董仲舒则认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把三纲五常说成是天经地义。

《太平经》汲取了这些思想,提出“人亦天地之子也,子不慎力养天地所为,名为不孝之子也”

并称:“子不孝,弟子不顺,臣不忠,罪皆不与于赦。

令天甚疾之,地甚恶之,以为大事,以为大咎也。

鬼神甚非之,故为最恶下行也。”

又谓:“子不孝,则不能尽力养其亲;弟子不顺,则不能尽力修明其师道;臣不忠,则不能尽力共事其君,为此三行而不善,罪名不可除也。

天地憎之,鬼神害之,人共恶之,死尚有余责于地下,名为三行不顺善之子也。”

《太平经》不仅继承儒家旨趣,大肆宣扬天、地、君、父、师信仰的重要,而且还第一次将“天地君父师”

合为一体,这在当时儒家的经典中尚未如此,而这正是后来社会上“天地君亲师”

信仰的由来,其影响尤其深远。

西汉时董仲舒以“天人感应”

为核心的宗天神学以及随之而起的谶纬神学,均为道教直接所吸收,成为道教的重要渊源。

如《河图纪命符》说:“天地有司过之神,随人所犯轻重以夺其算纪。

……又人身中有三尸。

三尸之为物,实魂魄鬼神之属也,欲使人早死,此尸当得作鬼,自放纵游行,飨食人祭醊。

每到六甲穷日,辄上天白司命,道人罪过。

过大者夺人纪,小者夺人算。

故求仙之人,先去三尸,恬淡无欲,神静性明,积众善,乃服药有益,乃成仙。”

这类学说,突破了原始儒家“不语怪、力、乱、神”

的准则,而具有神秘色彩,后来几乎都被道教吸收,并加以发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欢想世界现在我想做个好人没金手指照样无敌灶神崽崽三岁半黑夜玩家人仙武帝射程之内遍地真理帝王独宠:皇后娘娘沦陷了我妻世界我用学习系统搞科技穿成残疾将军的小甜妻我要做阁老我在末世能升级郎悔被奶奶按头结婚?爷他一秒沦陷了我不是五五开冠冕唐皇这个团宠有点凶大唐如意郎我又把偏执夫君亲哭了藏锋神算:开局拒绝女帝!刀镇星河悠闲修道人生和天下第一的隐居生活(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