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三 布政施教 官学私学与书院教育(第6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当时私学的盛况,由此可见一斑。

这一时期的私学设置,可分为高、低两个层次:处于较低层次的是蒙学,或称小学、乡校、村学等,是识字和学习国学基本知识的场所;处于较高层次的是家塾和书院,主要面向年龄稍长、程度较高的学生,从事学问或修习科举文字。

以上两个层次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有的家塾教育即把二者贯通,著名者为程端礼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

程端礼为元初大儒,其教学日程秉承了朱熹弟子辅汉卿所编《朱子读书法》的原则,按年龄分为八岁入学前、八岁入学后、十五岁后、二十(或二十一)岁后四个阶段,教学内容从《性理字训》到四书五经到史书、韩文、楚辞循序渐进,最后一个阶段则将学文“与举业毕贯于一”

(程氏语)。

“日程”

还制定了读书要专一、时加温习、订每日功课纲要等读书方法,为宋以后私学授徒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蒙学教育是私学教育的一个主要范畴。

考察蒙学之名,取《易·蒙卦》“童蒙求我”

与“蒙以养正”

之义,儿童教育的发蒙养正思想,是古代教育家所倡导的人文教育的重要方面。

自三代论学兴教时的“小学”

教育至汉代设立书馆迄明清乡置家塾,蒙学从兼涉官学、私学而愈益贴近私学。

古代蒙学的教学体制自成系统。

汉代已定其制度,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汉代书馆之制“研冻释,命幼童入小学,学篇章”

;八月,“暑小退,命幼童入小学,如正月焉”

;十月,“农事毕,命成童以上入大学,如正月焉”

;十一月,“研水冻,命幼童读《孝经》《论语》篇章,入小学”

即是一例。

明清时已有较完整的童蒙教学步骤,如明代王守仁的《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清代王筠的《教童子法》等都是蒙学教育专书,规定了缜密的条例。

至晚清,蒙学由旧学馆开始向新学堂转变的这一特色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钦定蒙学堂章程》中已露出端倪。

图2-3-3宋徽宗楷书《千字文》(局部)

基于对幼儿教育的重视,我国古代童蒙教育书籍很多。

郑振铎在其《中国儿童读物的分析》中将童蒙课本分为五类:①伦理书,包括学则、学仪、家训以至《小学》《圣谕广训》之类;②识字用书,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③诸如《幼学琼林》等启发儿童智慧的日记、故事;④《名物蒙求》《史学提要》一类的历史、地理及博物的常识书;⑤《神童诗》《千家诗》一类用于陶冶性情的诗歌集。

其实,不只是专门的儿童读物(含教材),古代许多文学作品、史学著作都与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普遍的文化教育意义。

三、书院教育历程

书院是北宋时出现的一种新型教育机构,经元明而一直持续到晚清。

考“书院”

之名的确立,源自唐代,本为修书之所。

如《新唐书·百官志》云:“开元五年,乾元殿写四部书,置乾元院使……六年,乾元院更号丽正修书院……十三年改丽正修书院为集贤殿书院。”

那时的书院并无教学性质。

到了后来,私人也用“书院”

来命名自己授徒讲学的地方,书院于是成为教育场所。

如五代时期江西庐山设立白鹿洞国学,置田以给诸生,至北宋初更名白鹿洞书院,这或许是真正意义的书院之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木叶:从解开笼中鸟开始!农门春暖:家有小福妻乡村最强小神农我靠打脸封神[快穿]八十年代之悍妻有点闲快穿之女配突然被穿了云梦的魔性之旅我以熟练度苟到成仙漫威中的暗黑圣骑士放学后别来我办公室我与科比当队友庶道为王糙汉与娇女狂妃在上:邪王一宠到底火枪未能击穿裤袜法术即真理左苏神州雁回惩罪者:诡案迷凶男卑女尊修仙界直死无限所有人都知道我是好男人[快穿]都市超级邪医都市小保安斗罗里的藤虎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