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两汉私学按修习层次的不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高等教育性质的学校,相当于太学,教学场地称为“精舍”
、“精庐”
;学习内容为专经研习;教师多为名师硕儒,如伏生授《尚书》、辕固生授《诗》、胡毋生授《春秋》;生源构成包括“著录弟子”
和“及门受教”
两种。
著录弟子不必亲来受业,在学者门下著其名即可。
据《后汉书·儒林列传》载,牟长受学诸生逾千员,前后著录万余人;及门受教即采取高业弟子转相传授的形式,按《后汉书·马融传》言,马融“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以次相传,鲜有入其室者”
,即是典型。
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与仕途紧密联系。
学生经过精舍的训练,若能通一经,即可平步青云。
诚如夏侯胜所言:“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学经不明,不如归耕。”
(《汉书·夏侯胜传》)
另一类是普通教育性质的学校,是教儿童的小学。
教学场地称为“书馆”
、“学馆”
、“书舍”
等,学习内容为《仓颉》《凡将》《急就》《元尚》诸篇,目的是识字习字;教师称为书师。
学生人数从数人至数十人不等。
比书馆高一级的是“乡塾”
,教师称为“孝经师”
,学习内容为《尔雅》《孝经》《论语》。
私学教育在汉代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积极影响并不逊于官学。
在官学制度尚未建立的汉初至武帝元朔五年间的八九十年中,私学成为国家教育的主要形式,不仅使文化得到传承,也使大量的典籍得以保存。
即使在官学制度建立后,由于汉代官学缺少蒙学机构,教育少儿的任务也多由私学来承担,其重训诂句读的方式已彰显出不同于先秦诸子自由讲学的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尽管王朝更迭频繁,但它对私学的影响却远不如官学那样严重,因而当官学衰颓时,私学却保持着兴盛。
在门阀制度滋长的背景下,其表现形态则是诸强宗大姓家门传学的风气。
如王淮之“家世相传,并谙江左旧事,缄之青箱,世人谓之王氏青箱学”
(《宋书·王淮之传》)。
值得注意的是,受到佛教发展的影响,南北朝时的私学,除儒学私学外,亦出现了佛学私学,扩大了私学教育的范围,学术风气也比较自由。
唐宋以降,私学教育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书院和家塾。
唐代“许百姓任立私学”
(《唐会要·学校》),颜师古、啖助等名儒都出自私门学问。
至五代,私学蔚然成风。
许多名儒大僧开学馆,立精舍,群居讲习。
至宋、元、明三代,理学昌明,私学教育遍及城乡。
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诸儒多曾接受过私学教育,也从事于私人授徒讲学的工作。
据《元史·许谦传》载,许谦开门讲学,远而幽、冀、齐、鲁,近而荆、扬、吴、越,学者都来受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