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二章 制度篇(第4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荀子·儒效》)就是这一理念的贯彻,同时也实现了“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

(《礼记·礼运》)的目的。

其二,在对待异姓宗族的问题上,周朝分封制并没有采取排斥的态度,而是以各种手段笼络人心,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二王”

、“三恪”

制度及联姻方式。

二王、三恪,即分封前朝贵族及古圣先贤子孙享国。

二王,据《诗经·周颂·振鹭》郑玄笺注,应当指代夏、殷,此处指的是周天子封禹后裔于杞,封汤后裔于宋的事情。

三恪,即周夺得天下后,为表示对前朝及古圣贤的尊敬,分封夏、殷王室的后代之后,又分封舜的后代于陈,与二王的后代合在一起共有三国,因此称为三恪(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杜预注)。

这一制度的确立,虽然表明了其意图在于对殷商王室及古圣先贤的尊敬与优待,却也成为周朝分封制的一项内容并为后世所传承。

至于与异姓宗族互为婚姻,则形成一种基于亲缘的政治约束,彼此既是甥舅关系,又是政治上的盟友,从而达到“以亲九族”

、“协和万邦”

(《尚书·尧典》)的目的。

由治家而治国,这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政治的鲜明特征。

关于宗庙。

宗庙之设,源于宗法制下对祖先的敬畏,以遵从主掌理族治国要务的宗子为现实目的,对保持以家族为中心的宗法制度及巩固其世袭统治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传自虞舜时代到周朝,天子有五庙,即四亲庙与太庙合在一起而形成五庙的制度。

四亲庙由考庙、王考庙、皇考庙、显考庙组成,其中考庙又称祢庙,为父庙;王考庙为祖父庙;皇考庙为曾祖父庙;显考庙为高祖父庙。

周朝中叶,天子增至七庙,即在四亲庙与太庙之外又加立文、武二世室庙。

究其原因,文王、武王确立了周朝代商的正统地位,有开辟之功,所谓“有德之王,则为祖宗,其庙不毁”

(《尚书》孔安国传),所以将其供祀于太庙之下。

七庙祀主也有严格的排列次序,即太庙居中,左三昭(武世室、显考庙、王考庙)、右三穆(文世室、皇考庙、考庙)。

昭、穆之分,是周代宗法与后世不同之处。

它的含义是:从始祖算起,以下各代同族男子逐代分为昭、穆两辈,隔代的字辈相同。

如以大王(古公亶父)为例,其下一代是王季,称为“昭”

,王季下一代是文王,则称为“穆”

,文王下一代是武王,又称为“昭”

,武王下一代是成王,又称为“穆”

这种以昭、穆区别父子两代的方法,不仅在宗庙祭祀的排序上有所体现,墓志中应用也很明显。

周天子外,还有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合在一起而组成五庙)、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合在一起而组成三庙)、士一庙的规定。

关于祭祀。

周人对祖先的尊奉,对作为祖先后裔的宗族的敬重,以团结聚拢广大族人,使宗庙之事显得格外庄严,其目的在于确保国家社稷的威重,也就是说,要确保宗法制统治的稳固。

基于这种原则,周朝祭祀制度也十分严格,有四时祭、月祭、殷祭、告朔(告庙)等。

所谓四时祭,据《礼记·王制》载,春祭叫做禴,夏祭叫做禘,秋祭叫做尝,冬祭叫做烝。

周人之礼与此稍有不同,即春祭称为祠,夏祭称为禴。

其祭神配享,则根据时令呈物进馔,即:春韭卵,夏麦鱼,秋黍豚,冬稻雁。

至于告庙之事,史籍多有记载,受到上至天子下及士庶的普遍重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欢想世界现在我想做个好人没金手指照样无敌灶神崽崽三岁半黑夜玩家人仙武帝射程之内遍地真理帝王独宠:皇后娘娘沦陷了我妻世界我用学习系统搞科技穿成残疾将军的小甜妻我要做阁老我在末世能升级郎悔被奶奶按头结婚?爷他一秒沦陷了我不是五五开冠冕唐皇这个团宠有点凶大唐如意郎我又把偏执夫君亲哭了藏锋神算:开局拒绝女帝!刀镇星河悠闲修道人生和天下第一的隐居生活(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