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
道教萌发于周秦之际,完形于东汉年间,繁盛于两晋,变革于唐宋金元,颓衰于明清之世。
道教教义以“道”
为核心,尊奉“三清”
诸神,求“得道成仙”
,所以接受巫觋之术,创建了一套养生祛灾法术(主要有丹鼎派与符箓派)。
由于道教是产生于本土的宗教,其与民间信仰最为接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亦大,其中较显著的是科学(化学与医学)、文学(传奇)与民俗学对道教的接受。
佛教作为外来宗教,经历了由异域文化向中国化发展的进程。
佛教原始教义有“四谛说”
与“创世说”
等,其传入中土而蔚为大观,首先在翻译经典。
所以从东汉经魏晋到隋唐,佛经的传译有两个特点,即大、小乘佛教的传入,而大乘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部派佛教(上座部、大众部)的传入,经中国僧侣的选择,渐为宗派佛教所取代。
而从佛教的中国化来看,又有几点特征:一是佛教与政治的结合,成为魏晋以后佛教发展的重要路向;二是与中国哲学心性理论相关,对佛性的探讨是中国僧人关注的热点;三是对大乘法的推崇,特别是弘扬菩萨行,使中国佛教更趋世俗化与民众化,宋以后佛教禅净合一即为例证;四是居士佛教的兴盛,与佛教高文化品位相关,尤其是译经僧人多为一流学者,所以佛典的译介、整理与编撰成就突出,这也通合于中国文化的经学笺注学风。
正是因为中国僧人对佛教的引进、发展与传扬,使之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在唐代已传入中国,前者在元朝有较大影响,后者到明清之际耶稣会士来华传教始大兴,经康熙以后“百年禁教”
,迨至鸦片战争以后基督新教再度传于中国,其影响已属近代的中西文化交流。
艺术与道德、科学被称为人类文化的三大支柱,中国古代艺术以极为形象生动的创造,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中国古代艺术类型如建筑、雕塑、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剧、诗歌、散文等,或以其抽象的艺术形式,或以其精心的艺术构思,表现出静穆庄严与灵巧飞动统一的艺术境界。
而中国古代艺术思想的弘道精神、兴象手法与尚意审美,又与中国文化精神是相通的。
中国社会发展到近代,传统文化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开启了文化的现代进程。
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认为,中国近代史“从根本上说,是一场最广义的文化冲突”
。
论其主要征象,则在中与西文化的冲突和新与旧文化的变革。
这些冲突与变革经历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一系列重大历史文化事件而不断深化,文化变革也从物质层面推进于制度层面与观念层面。
在诸多变革中,教育制度的变革、学术观念的变革、宗教思想的变革与近代自然科学的确立,最能表现这一时期文化的转折。
同时,由中西文明冲突派生的“中体西用”
、“全盘西化”
与“汇通中西”
的文化论争,成为近百年来重要的话语。
而从近代文化变革看当代新文化建设,仍可提供很多借鉴,其中如中国本位文化的自我保持与更新问题,中外文化的比较与融通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与实践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